惊蛰春雷响,万物长,桃花红,杏花粉,李花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今天年3月5日16时53分32秒,惊蛰节气到了。结束时间年3月20日17时37分,也是下一个春分节气开始开始时间。惊蛰时节,桃花红,杏花粉,李花白,菜花黄,海棠酡颜,小园几许,黄莺鸣啭燕儿舞,杨柳丝丝弄轻柔,正是一片好春光。 惊蛰,又名“启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雨水之后、春分之前,时间为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卯月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节气在农历二月,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万物都惊醒过来,地下蛰伏的小动物们听到雷声,也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古人将这一节气叫做“惊蛰”,确实来得十分巧妙生动。不过,惊蛰最初的名称并不叫惊蛰,而且它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序,也是被更改过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汉朝以前,惊蛰一直被叫做“启蛰”,直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出了一位汉景帝名叫刘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在名字被改的同时,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次也被一并更改了。在汉景帝之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后它和雨水置换,变成了第三个节气,即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原本春季的六个节气顺序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而汉景帝以后,被更改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两千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调整是非常符合气候和物候变化的。 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事实上,冬眠的蜇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之所以结束冬眠“惊走而出”,是因为温暖的气候。惊蛰时节,大地回春,春雷渐响,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浓了,田间的农事也更忙了。 惊蛰节气的物候是,一候桃始华。华是通假字,通“花”,《吕氏春秋》作桃李华。惊蛰的物候中,桃在中国人心中有特殊的位置。据说华夏先祖在年前就驯化了桃树,上古有夸父死而变为桃林的神话传说。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便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歌咏。陶渊明更是以一篇《桃花源记》,构筑了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理想乐园。 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没有桃花的春色,显然黯淡无光。在惊蛰节气的前五天,桃花就开始盛放了。桃花盛开在仲春时节,一树树桃花成为最美丽的风景线。 古人赏桃花,也写桃花,关于桃花的诗太多了,。唐朝吴融诗作《桃花》:“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白居易有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崔护有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惊蛰节气的春天大地,更是处处少不了桃花的身影。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挑一个晴朗的周末,沐浴着暖洋洋的日光,去往那桃花盛开的山林间,一览清新的仲春风光。 二候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其名最多,又曰黄鸟,就是黄鹂鸟。在惊蛰节气的中间五天里,黄鹂鸟闻到花粉的香气,欢欣雀跃地在树林间鸣叫。黄鹂鸟的美妙歌声,为春天增添了几分更为活跃的气息。所以杜甫有诗云:“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纵然西岭雪山还千里积雪,但成都杜甫所居住的浣花溪已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了。黄鹂又名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它的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非常清脆,极其优美,十分悦耳动听。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世说新语》记载了古人的雅兴:南朝刘宋时的戴墉最爱听莺,春天他常“携双柑斗酒”出游,问他去哪里,回答说“往听黄鹂声”。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居多,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暖入黄簧舌渐调”,“阴阴夏木啭黄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鹰变为鸠,并不是说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而是说在惊蛰节气的最后五天里,由于气温非常暖和,老鹰悄悄地躲起来开始繁殖,而布谷鸟则成群地出没于山林间,鸣叫求偶。这样的现象在古人看来,便是鹰消失了、鸠出现了,造成了一种“鹰化为鸠”的奇妙错觉。 惊蛰节气里许多花都会随之盛开,最具代表性的三番“花信风”,除了上面提到的桃花,还有棠梨和蔷薇。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始梅花,终楝花。立春三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三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三信,桃花,棣棠,蔷薇。春分三信,海棠,梨花,木兰。 惊蛰节气,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惊蛰头五天等桃花开,在桃花盛开之后的五天,棠梨也开放了。棠梨又被叫做“甘棠”,是一种野梨花。《诗经》里有《甘棠》一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美丽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砍伐它,因为召公曾照顾过它。挺拔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伤害它,因为召公曾在树下休息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攀折它,因为召公曾在树下处理政事。诗里的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一生施行仁政,因为他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甘棠树也十分喜爱,还创作了这首诗来铭记他。 棠梨开后的五天,蔷薇花也应时绽放了。蔷薇是蔷薇属部分植物的通称,包含了玫瑰、月季等常见的花卉。而我们通常说的蔷薇,一般指的是野蔷薇。蔷薇的花枝柔弱,人们往往将其织成一道篱笆墙,小小的花朵点缀其间,清新可爱。伴随着滚滚春雷,万物都在繁殖生长。黄鹂歌唱,鸠鸟鸣叫,桃花、棠梨、蔷薇百花如簇,这样一幅热闹春景图,得益于温暖的天气。 惊蛰时节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响,万物长”,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节气,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一般要到清明节才有雷声。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有农谚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节气诗词赏析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田园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与山水风光为伴,多年来亲自耕种劳作,所以他对农村生活是无比熟悉的,对大自然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东晋末年陶渊明这首《拟古·仲春遘时雨》,描绘了这样一幅平淡却十分生动的仲春之景:仲春之际,春雨顺应时节降临大地,一道雷声从东边传来。冬眠的虫类在潜藏已久的洞中惊醒,花草树木也都在雷雨中舒展、生长。这首诗歌所描述的时节,很明显是“惊蛰”。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一首著名的《观田家》来描绘惊蛰时节农忙开始的景象。诗作的前六句这样写道: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微微细雨浇灌万物新生,一声春雷预示着惊蛰时节的来临。农民一年能有几天是闲着的呢?新一年的耕种从此时又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 北宋陆游《春晴泛舟》: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春日和暖,泛舟湖上,别笑我是旧人,今年我划舟格外出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b/10810.html
- 上一篇文章: 程张利春天的味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