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学诗词教学而言,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虽然能够背诵大量诗词的学生不少,但能够真正理解诗词、感受诗词情感的却不多,一些模式化的内容似乎已经取代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诗词读写校本课程,希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发挥特长、提升素养的平台。课程包括4个步骤:激活美感、激发读趣、激活情感、激发写趣。

激活美感

诗歌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课程从情感着手,以具体真实的事例让学生真切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我经常选用《本事诗》中的这个故事作为开始:“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皆感泣。”这首诗本身与这个故事密不可分,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朴素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份真情感动了帝王,也改变了作者的命运,可见诗歌的灵魂就在于情感。

这份情感如何表达呢?我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丧乱帖》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有明显的由行转草的变化,真实表现了王羲之内心的痛苦愈来愈深;后者“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一句中,“花”与“泥”有游丝相连,这也恰恰揭示了被贬黄州时东坡的内心世界。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变化的形式、真实的细节都可以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这种形式和细节在诗歌欣赏中同样可以感受。比如,孟浩然的《春望》一诗,一片美好的春光忽然化为一地残红,美好的事物是何等脆弱,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伤就此表现出来;韩偓《已凉》一诗的后两句“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从细节中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孤寒。

这些例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诗句中的变化,去发现那些动人的细节,由此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真正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读趣

许多时候,学生对于诗歌的赏析,只是简单地从一些鉴赏辞典上借鉴而来。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

在赏读孟浩然《春晓》一诗时,我讲述了范稹用落花比喻人生因果的故事,结合孟浩然因误诵“不才明主弃”的诗句而被玄宗斥责,可以读出诗中对命运的无奈和叹息。

另一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与孟浩然类似,两个故事对比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苏东坡被贬海南时,一位老妇人称“内翰昔时富贵,一场春梦”,由此中国文学又多了一个“春梦婆”的典故。苏东坡写道:“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随着时间流逝,昔日荣华也如春梦,这份叹息唯有遍识沧桑者才能真正懂得。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对诗歌有了兴趣,愿意去真正了解这些诗歌。同时,我也要求学生赏析诗歌时,尽量多去讲故事——讲诗人的故事、讲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讲自己与诗歌情感可以关联或相通的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赏读作品。

激活情感

学生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教师也要启发他们思考故事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思考情感是如何与诗句联系在一起的。一流的诗歌,情感与音乐可以完美结合,所以吟唱诗歌是激活学生情感的重要方式。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为拗体,按照绝句、律诗的创作规律,第三句或第三联应该“转”,观察的视角、描写的对象都在发生转变,从而为最后一句或最后一联的情感抒发蓄势。李白此句由现实转入想象,用拗句更能表现情感的激荡,这种情感变化是可以通过吟诵来感悟体验的。

吟唱在读词的过程中更容易体现。比如,《满江红》一词过片处连用四个三字短句,本身就有一种激昂的节奏,而唯有用入声字为韵才能表现出这种节奏。姜夔将此处的入声改为平声,便产生了情绪大变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吟唱不同韵调的《满江红》,直观感受情感的变化。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吟唱的方式,更好地掌握格律诗的平仄句式,对于词的音乐性也能理解得更加深入。

激发学生心中的感动,用吟唱帮助他们感受诗歌的节奏,激活了他们读诗写诗的情感,这种方式为学生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

激发写趣

在学生的诗词创作过程中,修改打磨诗歌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只有通过不断修改打磨,学生才能真正感受诗歌之美,迸发写作之趣。

先要着眼于格律、押韵、对仗等形式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诗词的形式要求;更重要的是升华自己的创作方法,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开辟更多创作思路。

比如,李贺的“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一联,加强了各种感官意象的辅助,使意象更加鲜明逼真。于是,我建议学生综合多种感官表达自身的体会:学生许佳彤《迎春花》诗中“金铃摇曳东风暖,伴我书声入梦乡”一联,综合了视觉、听觉两种感官;学生沈宇昂《咏梅》诗中“娜婀宫粉朱砂乱,风过金陵十里芳”一联,也综合了视觉、嗅觉两种感官。

又如,我也启发学生综合不同时空的画面,展现出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沈依依《赋春》诗中“当待人间多锦绣,春潮已涨染春山”一联,以春潮联系春山,让诗句得到升华;学生陈博识《咏梅》诗中“春还西子皱蛾眉,花堕寿阳点淡痕”一联,巧妙地运用典故,将梅花的纤美娇嫩细致刻画出来。

诗歌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作的深入与自身的积累和经历密不可分,或许有些学生未必能一如既往坚持诗词创作,但我相信今天能够激活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将来一定可以给他们的生命增添几分灵秀、几分沉静、几分深思……这也就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守诗词读写这门课程的初衷。

(作者单位系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年06月14日第4版

作者:徐志耀周易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b/1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