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申黄金补骨脂白斑套装 https://m.39.net/disease/a_9330267.html

作者:刘光辉

新绛,我也喜欢它以前的名字“绛州”。这座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市北端的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我的家乡。

对新绛的初印象,是从村里到县城读书的时候开始的。家里离县城十几公里,那时候读高中,每两周放一次假,周日两三点在村里坐上公交车,然后到达桥头公共汽车站。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县城里最高的建筑物——龙兴塔。夕阳照映青灰色的塔身,在蓝色的天幕下,显得更加静谧而庄重。坐落在龙兴路北端高阜上的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正对着的龙兴路一直向南延伸,成为县城的主干道。龙兴寺内现存的大雄宝殿和龙兴寺塔,为元、清遗构。大雄宝殿内存有元代彩塑7尊,寺内还保存了《碧落碑》及明清有价值的碑刻9通、石狮6尊。塔东南台阶下有年搬迁的宋金砖室墓两座。如今每到春节,寺院前的龙兴广场就会变成逛会游玩的场地,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县城西高垣上,绛州大堂威严耸立。正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站在大堂前,遥想当年官吏们为绛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心生敬佩。在大堂北壁东侧嵌有一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刻制的高、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其文“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刻在石碑上的廉政箴言,不仅是宋朝官员的律政,也对我们当今的廉政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堂往北一些,就是隋代时兴建的州府园林——绛守居园池。从虎豹门下29级台阶,直达洄莲亭。亭呈正方形,半陆半水,绿柳成荫,仲夏时分,池中荷花盛开,亭亭玉立。洄莲亭西依墙建有半亭,左右为花墙,古柏翠竹挺拔,奇花异草茂盛。东北方有一土山,槐树柏树柳树,绿树成荫。往东是横悬园池东北的“子午梁”,把园池分为东西两半。子午梁两边砌以花墙栏杆,北端为嘉禾楼。再往东为假山,穿过照壁有一浅亭,名曰“嵩巫亭”,迎春花在此盛放。园中还有风堤、望月台、宴节楼、“茅亭(拙亭)”,秋菊桃李栽植左右。园子不大,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别致不同。在北方的城市里,能有这样一处颇具江南水乡的园林,也是难得。

求学在外,每次回到新绛,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城市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传统的汾河湾市场,正在变成崭新的商业批发基地。海泉五交化贸易演绎着新时代的晋商风采。生炒面、麻辣烫,滑肉马莲铜火锅,绛州美食怎么吃也吃不够……越是在外漂泊久了,越是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风土,想念家乡的味道!

如今的新绛,古城区开发成为了旅游打卡地,新城区建设正日新月异。作为“天下第一规”《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的家乡;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澄泥砚的原产地;“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世界无形文化遗产”——绛州鼓乐的发祥地,新绛这座汾河湾边的城市,我的家乡,如汾河奔腾不息,像大雁展翅翱翔,正迸发着蓬勃的崭新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z/1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