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洧之源滋养老村老树我广栽芍药百合美化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刘瑞朝 讲述人:张西方登封市大河报读者 看了大河报“我回老家看老树”的系列报道,感觉里面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从大家的文章里,我读出了村子的衰败(人口迁移)和巨大变迁与记忆。腊月二十七下午,我抽空回登封老家村子里,拍了那几棵熟悉的古树。 卢店镇吴岗村龙尾沟村民小组,我外婆家曾经就住在山沟里。村中有三棵共用一个树根的皂荚树。这三棵树是祖孙三代,最大的那棵树龄超过了五百年。以前,大家都住在山沟里。后来,省道在山沟外米的坡顶上穿越而过,村民为了生活和交通方便,都纷纷搬出了山沟,住在省道公路北边的丘陵顶上。 外婆家在马岭山北坡,而我家在马岭山南坡。我家在马岭山南坡半腰,是洧水发源地(登封市区有洧河路)。村里人把两条都发源于马岭山山脚下的溪流称作双溪河。小时候水流量很大,我们经常在河里掏螃蟹,捉鱼捞虾。马岭山南坡是洧水源头(登封市志有记载),北坡是溱水一条支流源头。这两条河流在新密市汇合,被称为双洎河。 马岭山山顶很平坦,省道和郑登快速通道都在马岭山北坡顶通过。村里唯一饮用水源,就是洧水发源地最高的山泉。而村子因山泉而得名,取名为水泉村。每次我回老家,如果要步行抄近路,都要翻过马岭山。迎春花墙下的土窑洞,就是我家的祖屋。 我今年39岁,犹记得二十多年前,连阴雨后的马岭山北坡外婆家门前土沟中,小溪流水时间长达半年时间以上。地下水很浅,挖一米多深,就是永不干涸的山泉。水质甘甜,这一切都是沟谷中众多树木的涵养功劳。后来随着用材需要,砍伐了一些相对槐树来说比较小的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生态环境好就是满足人生存最大的财富。后来村民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土山谷里实行退耕还林。粮食作物不种了,开始植树造林,沟谷中各家各户土地都种上了杨树等经济树种。两棵大槐树和一棵皂角树被村民保护起来,经过郑州林业有关部门的认定,被封为重点保护树种。 我本人喜欢种树,种的有八角枫,喜树,山茱萸,黄柏,核桃,刺楸,刺五加,刺三加,杏树,杜仲,楤木,厚朴,牛鼻栓,接骨木等树与树苗。年,看到大河报“读诗经看大河”的系列策划,了解到在三千多年前诗经时代,芍药在郑风中被当做爱情的信物,知道千年以前溱洧河边有芍药。 这篇新闻佳作促使我有了收集芍药品种种植的想法。看了大河报后,知道自己老家的文化厚重,便开始广为收集芍药品种。到目前为止,已收集了三十多种芍药。因为大河报新闻,让我知道种植芍药牡丹的厚重历史文化,重现当年诗经时代洧水河边有芍药的自然景观。 我喜欢与土地打交道,村里也有荒废的土地,便买书自学。经过长期积累,家中藏书近千本,目前种了近二百种左右植物种类。最自豪的是已经收集种植了十一种百合花,比郑州植物志记载的种类还多四种。我只种郑州地区野外少见或有记载找不到的植物,只想让家乡更美丽,也想为保护植物做出自己的贡献。 来源:大河客户端实习编辑:张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hy/11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深夜舞者一美女主持人深夜拦车干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