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大家好,我是明师培优小班初中语文的加绒老师,同时也是一个深爱我脚下这个城市的广州人。爱生活,爱音乐,爱观察,然后才是爱语文,我的宗旨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止在课堂上,同时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美。

最近寒假班里,我们在初一的第五讲准备了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年味”,初二的第六讲则是由“年味”深化下去做的,对应更能适应考试出题风格的题目——“身边的味道”。

对于初一的班而言,看着每个孩子文章中对“年味”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到的更多的是真实、有趣和生活气息。而对于初二而言,看着孩子们从去年的生活观察到今年的深入探究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生活的意义,从而将这份深度引到作文的立意上,更多的感觉则是欣慰和思考带来的闪光和美感。

当然,说到年味这个主题,无疑是受从古到今的大作家们的青睐,毕竟作为普天同庆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哪个朝代,人们都是充满美好的祝愿和希冀的,在开始聊广州的“年味”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那些名家们笔下的年味。

古诗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苏轼《守岁》

鲁迅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老舍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

沈从文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余秋雨《五城记》

“那天下午,几位朋友又来约我,说晚上去看花市,除夕花市特别热闹;下午就到郊区去看花圃。到花圃去的路上,一辆一辆全是装花的车。广州人不喜爱断枝摘下的花,习惯于连根盆栽,一盆盆地运。许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车驾驶室的顶都遮盖了,远远看去,只见一群群繁花在天际飞奔,神奇极了。这些繁花将奔入各家各户,人们在花丛中斟酒祝福。我觉得,比之于全国其它地方,广州人更有权利说一句:春节来了!”

但毫无疑问,就像最后一篇一样,“年味”和与过年相关的“身边的味道”,对我而言,思考的选材都不自觉指向广州——毕竟没什么比这个更熟悉和“身边”了。但是广州的“年味”和其他的地方有点不同,既喧闹温暖又充满冷寂萧瑟。

与关于春节想象的锣鼓喧腾、鞭炮齐鸣的热闹不同,毕竟对于广州,新年的那几天总是清冷萧瑟的很的。印象中的鞭炮是充满乡土热闹气息的事物,而对于广州,一方面密集的城市不断变得精致,城中村不断被吞噬,再加上本身就冷冰冰的十数年禁止烟花炮竹规定,这些一般理解中的“年味”在广州已经淡到甚至没人会花时间去怀念。何况,当异乡的人们集体在最后的几天像候鸟一样回到各自温暖的故土,留下的广州像是潮水退去后的沙滩,充满几分“冷感”。

与过年期间的冷清相比,仿佛所有的人气都提前在旧的一年的年末用尽了。题目所说的那场南方关于年末的喧腾,无疑指的就是每年廿七廿八就开始为新的一年发酵、等待盛开的另一种独特的年味——花市。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广州童谣行花街

谈到花市,不得不提岭南地区人们对花的喜爱。除了是点缀生活之外,人们对花的爱还有更多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因此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而对于花的喜爱的民风,则起源于南汉时期,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

天河花市

广州的年宵花市是从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到年宵花市的。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广州有四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花地的大策也是花市。大策花市有几百年历史。广州河南(珠江南边海珠区)庄头种花,远在明朝已志专业,人们每天用般从河南运素馨花到广州的五仙门码头上岸,因为花般众多,使得这个码头被称为“花渡头”,此也是花市之一。

水上花市

而从明代开始,广州便有了“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的说法。花,早已成为广州民俗中不可缺少之物,有人说广东人过年可以不吃肉,却一定要摆放鲜花、桔树,把家里点缀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意味着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但除了生动美丽的花开满街场景描写以外,给花赋予不同的含义,用于升华主题,无疑也是一个不错的记叙文写作手法。以广州新年必备三种花:金桔、桃花和水仙为例,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征大吉大利,桔树喜庆可爱,无疑大多数人家把年味带回家的选择。更何况,老广中还不乏爱吃金桔的人们呢。

而水仙象征富贵吉祥,同时充满新年的仪式感,因为有经验的老人总能根据每年冬天不同的温度去计划种水仙的时间,让水仙能在新年的几天中,由“蒜苗”开出白色的小花,绽放最美的时光。当然,对于大多数忙碌的城市人而言,在花市直接挑出美丽的一盆直接带回家,倒也不失为一个简单省事的选择。

而在花市的文章中除了描写美丽的鲜花之外,民俗文化的表演、传统小商品的展销、转运风车的各有形态、花市门口花灯的华美、传统小吃的喜庆……无疑都是各有切入点的观察方向。但是对于节日而言,人们的喜庆气氛无疑才是最值得品味年味的出发点。

在花市欢乐的人群中,有父母带着孩子玩着风车的阖家团圆,有卖花叔叔阿姨淳朴热情的言语和笑容,有青年情侣们甜蜜幸福的相伴,更有鹤发童颜精神抖擞的老人家们,更有青春朝气作为志愿者的学生……人群中的故事,也许只有真的到花市拥挤的人群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吧。

而在文章的最后,对于选择困难的人们,除了就近原则之外,究竟今年哪个区的花市最有年味呢?哈哈,这当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的脑海中,越秀区西湖路的热闹以及历史气息,海珠区江边花市的优美舒适,荔湾区水上花市和传统花市的结合,天河区花市的现代时尚……总是在每一年的几天,用它们独特的喧腾,吸引着每一个广州人。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jz/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