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李文信教授画竹
此文刊登于中国山水画研究院主办的 年7期《中国山水画》 好久没有看画展了,原因是年老神懒,不愿出门;再说画展也太多而且有些滥杂,很难引起兴趣。近期偶然看了四川李文信教授的个展,使我耳目一新,大愉一时! 李画有一显著的特点一一多以丛林成局,一破世人常用的以山石峰峦为主的格式。画中杂树密集,变化多端,形成丰富变化的画面,于关键处以点景人物,引人入胜,妙不可言。 最为突出惹人爱看的是他笔下所画的竹。 李文信《晨风》 尺寸:68x68cm 款识:丁丑四月文信 钤印:李蜀山菁 《晨风》年出版于《中国当代名家作品珠海邀请展作品集》p 竹在四川,几乎无处不有,它装点着峦垭、簇拥着村舍、点缀着河塘.......人们日常生活也时刻离不开它,谈得上是一大宠物。自古画竹名家苏轼,文同皆川人,不无原因。 说起来,画竹,早已形成传统风气,文人士大夫几乎无人不画,无时不画,特别是花鸟画家,多以折枝形式出现,挥写三五竿一抒胸怀而已技法格局,早成定式,所见李文信教授之竹,一变常规,见所未见,新鲜得出奇。它来自造化和生活.出自他独特而细致的感受,与见惯了的古典画谱所介绍的竹的形象,毫无雷同牵连之处。 《迎春花》年2期封底刊登 李文信先生《新篁》(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 中国美术馆展览时,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观者好评如潮 前人写竹,出于醉翁之意,重在画外情思的抒发寄托,严格地说,是一积墨戏,技法比较简单,多半以(个)(介)形交错而成,欣赏的人也着眼于笔墨的情趣如何,其中高手如郑板桥之流,其艺之高在诗书画综合的妙用,至于画竹本身造形还是比较简单。 李文信摈弃了世人流行的技法,从总体大面积出发,从全局动势神韵出发,创造性地以漫不经心的点擦,描写出竹林的整体风采,使我国水墨画画竹的手法出现了空前的变化。 文人画竹,多是窗前之竹,庭园之竹,三五竿而已,而李笔下之竹却离开书斋,奔向山野,成丛、成林、成海,不孤立,不寂寞,茫茫一片,在风中舞蹈,在雨中呼啸,在阳光下歌唱,在迷雾中低吟,把巴蜀山中的翠竹的姿色神韵表现得何其丰富生动他走出了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新路。 李文信《雨后新竹湿淋淋》 尺寸:x96cm 款识:雨后新竹湿淋淋丙子文信 钤印:李无奇文信画 艺术贵在创造,贵在不断地寻觅革新凡事峰上又峰浪后来浪,不断推进,才会出现新局面。在我国绘画史上不少人的创造性的试探,拓展了艺术表现力。试看他们变聚锋为散锋、变平染为大泼,变干擦为湿滃、画法便导致画意画趣随之一变,诸如古之梁楷简笔、米家混点、今之傅抱石乱皴、张大千狂浅、李可染重积、白雪石水晕,都以一家之法,影响全局,对李文信新法画竹可作同样观。 作者简介秦岭云 [近现代]年生,国画家。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组长。 年参加文化部出版局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工作。 以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从事美术教育、编辑、考古工作, 并致力于绘画的研究工作。 年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会艺术指导、北京美术学会理事、《诗书画》丛刊主编、《中国画》月刊编委, 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 延伸阅读 《表现性与形式美——李文信中国画创作说略》(摘录) 作者:四川美术学院王林教授 李文信喜用短笔浓墨满幅铺陈,交错的线条、密集的墨点组成不同空间走向的团块,其间积墨破墨等各种墨法,中锋侧锋等各种笔法,用墨用色等各种手法,不狗一格,倾力表现野山杂树的充实之美。这是适应当代人视觉感受的表达方式,改变的是传统文人画手间把玩的近距离视野。 李文信是画树的高手,用线用墨,有骨没骨,均能表现出树木生长的力度与丛林漫延的气势。孙克撰文就注意到, 李文信描绘遮天蔽日的竹海、“不再是古人一根根的画法,他创造了摇曳多交的竹竿和用短笔加重墨背景相衬托的办法,虚实结合,很传神而简括有味的表现”(《笔端造化,雅的天然一一略读李文信先生的画》)。 李文信因多年写生的缘故,擅长运用水彩画的色彩表现。引入水墨山水画,则是将浓色勾勒与兑水渐变相互结合,以形成画面整体色彩感,并加上冷暖色微妙调配,改变传统山水画中色彩只起辅助作用而缺少构成关系的状态。这是李文信山水画独具特色的重要支点。李文信又是留白的高手,不仅善于以空白营造前后间隙,而且有意识将留白作为平面构成的布局手段。 《分章布白,纵横时空——读李文信先生山水画有感》(摘录) 作者:四川美术学院李彤教授 文信先生在其艺术表现中非常注重对于内在情感挖掘。他认为:在艺术、自然和艺术家三者关系中,艺术作品是最具说服力的和谐体,它是包含着外在客观世界之自然,也包含着艺术家对前者的所思所感。诚如苏东坡先生说的,眼中竹、胸中竹和画中竹,它们各不相同,似是而非,正是此理。在他笔下没有气势逼人的名山大川,到处都是新奇而又熟悉的可人小景。竹篱茅舍、小桥流水、乱石平丘、荷塘梅园,思绪的流动以四季变化的色彩,赋予了它们无限的生命力。 李文信简介 李文信(—)又名李涛四川双流人擅中国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奠基人之一 中国画系教授人物画、山水画硕士生导师 重庆国画院副院长 年起相继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 年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员年起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 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 执教50余年,其凭借超人的天才和勤奋,在中国画坛确立了自己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影响极大,争相收藏。曾受教于吕凤子、潘天寿、诸乐三、傅抱石等名家,擅长人物、山水,勇于创新,能吸收多种画技之精华融为一体,画面构图别致,笔墨清新,平淡中显奇趣,富有巴山蜀水浓郁生活气息。 人物画《未来日子更美好》、《修好农具入公社》、《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赵一曼》、《湄公河姐妹》、《大渡河上》等一大批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全国性重要展览并有获奖,多幅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艺术机构收藏。 人物画参加第2、3、4届全国美展; 山水画《新篁》、《枯藤老屋夕阳斜》、《东方破晓》、《新绿》参加五年一届的第6、7、8、9届全国美展。 在中国的同时代中国画家中,李文信先生是参加五年一届全国美展的展览次数最多的中国画家(共七次)。 其中《新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新绿》获关山月艺术大奖及终身成就奖。 年《野壑惊凫》获艺术成就奖。 年和年 两次分别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制巨幅山水画 《长征》和《大渡河上》 李文信《长征》(xcm)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jz/4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河南诗人诗刊诗选读总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