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果子一起ldquo行走rdqu
比起“果艺师”“甜品师”这样的称呼,遂昌姑娘郭冰凌更喜欢别人叫自己“手作人”,她开设的
郭冰凌会做的甜品不少,但最热衷的,是制作和果子。为此,她先后6次奔赴日本,只为更系统地学习和果子文化和制作技艺。 “和果子是什么?”绝大多数和郭冰凌第一次打交道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她并不惊讶,“确实太小众了”,但每每听到人们发出“太美了”的惊叹时,她的嘴角会上扬,“对美的认可,就是深入了解的开始。” “遇见”和果子 和果子起源于唐代的一种宫廷糕点———唐果子,通过遣唐使者与茶道一起传入日本,受到了日本贵族阶层的喜爱。在之后数百年里,日本人把学会的唐果子不断演变,最后成为今天的和果子。 和果子基本上是依附在茶道中的附属品,也就是佐茶的茶食,主要成分是白豆沙、红豆、糯米粉、水和糖。根据含水量和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上生果子、半生果子、干果子等。其中上生果子最为上等,一般在婚礼、升学宴请等重要的宴席上展示品尝,或作为赠送客人的礼物。上生果子含水量30%左右,可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造型,因此也最能体现果艺师的技艺精湛程度和审美水准。 郭冰凌与和果子的“相遇”,纯属偶然。 大学学习多媒体设计专业的郭冰凌,毕业后在丽水顺利找到了工作。家人是满意的,因为足够“稳定”。然而半年后,郭冰凌就厌倦了,她沉静的外表下,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此后她去了宁波,又回到家乡遂昌,辗转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 郭冰凌坦言,她一直在与自己作斗争,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杭州第一次品尝到和果子。“端上来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郭冰凌说,“不止是被颜值打动,还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她后来在 很快,她就在杭州报了学习制作和果子的兴趣班,并且显露出了天赋。同期学员中,郭冰凌学得很快,对技法的悟性也很高。和果子看似是个小点心,但要经过豆子熬煮、去皮炒馅、制果、造型等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好都容易制作失败。初学者失败率更高,但郭冰凌几乎次次成功。 经过几期的培训后,郭冰凌不满足于基础的学习了,她想往更专业的方向努力。在查阅相关资料、看书学习之后,她决定,去日本拜师学艺。 她选择了向日本著名果道家三堀纯一学习。三堀纯一是日本一家知名和果子店铺的第三代家主,8岁就开始被视为继承人来培养,10岁便能独立制作可售卖的和果子,是日本有名的果道家。 然而,现实的难题来了——学费不菲。一天的学费就得元人民币,还要来回的交通费、在日期间的食宿费用。郭冰凌的母亲觉得女儿“不务正业”,拒绝资助。郭冰凌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她向哥哥借了几万元钱,只身踏上了学艺之路。 发现果艺之美年,郭冰凌第一次去日本学习。 “我选三堀老师,不只是因为他的制果技艺精湛,更因为他有创新理念。”郭冰凌坦言。 三堀纯一的祖父从年开店开始,就不断推陈出新。三堀纯一的祖父、父亲都曾创作出红极一时的和果子,并奠定了店铺的“江湖地位”。 三堀家的创新理念到了三堀纯一这里,更加明显。他独创了“针切法”,用针状工具代替果子剪,在和果子表面挑剪出花叶,打造更加丰盈、有律动的花瓣。他独创了球体练切,并将此技艺命名为“玉华寂果”,用以表现日本美学中的“寂”。他还在日本茶道的启发下,开创了新一代艺术:果道。 △针切法
在学习中,郭冰凌的确受益匪浅。她不仅在技艺上突飞猛进,常被老师夸赞“有灵性”,还在创新创作上如鱼得水。老师会鼓励她去发现、尝试新的果子造型,并与她一起探讨,帮助她完成。 此后的两年中,郭冰凌先后5次来到日本,系统地学习了果道文化和制果技艺。 郭冰凌喜欢制果,因为在那短则半日,长则一整天的时间里,她会觉得整个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果子,“与果子融为一体”。 和果子的造型一般展现四季与时令之美。随着春夏秋冬的更迭,呈现风鸟花月的变化。以甜馅皮包裹的“金团”为例,三月可以做成外表蓬松的“油菜花”,四月是“樱花”,五月是“椿花”。夏天用葛粉、寒天做成的和果子可以表现出“水”的沁凉。和果子在素材和味道上可以发挥无尽巧思,增添了季节感。“反观一年中一直都是相同外貌的千层派、泡芙,就显得有点无趣。”郭冰凌说。 “在西洋甜点渐渐时兴的今天,我还是喜欢传统的和果子,”郭冰凌还记得第一次将羊羹(和果子的一种)放入口中那一刻的感受,“甜蜜沁凉、入口即化,那种香醇令我莫名感动。” 和果子被誉为“五感的艺术”,追求色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极致体验。手作匠人将生活的智慧与精巧工艺,融入在这5厘米的小小点心中,以突显自己的风格与心境。 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脾气性格的人,制作出的和果子风格也截然不同。热情奔放的人在食材用色上会很大胆,果子色彩鲜艳;沉静内敛的人则更喜欢淡雅,造型上也更追求极简。郭冰凌显然属于后者。她的和果子作品风格清新,“像雨后的初夏”。 尽管每个人的制果风格是整体统一的,但令郭冰凌着迷的,还有每一个果子的独一无二。练切手法的渐变方法包括拼色法、包色法和透色法。“即便是塑造同一种造型,每一个做出来都是有差别的。”在她看来,这正是和果子的魅力所在。 传播果道文化喜爱之余,郭冰凌还想多做一点事。 尽管果艺的传承和制作方面,目前日本做得最好,但郭冰凌认为,其实追根溯源,这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的老师三堀纯一先生来中国交流和果子文化时,就说来中国是寻根的。”郭冰凌说。 另一个现实是,即便在日本,和果子也是小众的。传统的技艺遭受着电影、动漫、游戏等的冲击,年轻人对手艺的关心逐渐变少。 学成回国后的郭冰凌,希望和老师一样,去做一些改变。 年5月,郭冰凌受遂昌县湖山乡上林山舍民宿的邀请,教这里的游客体验和果子制作。这是她第一次,对外宣传和推广和果子。 从此,她开始了与和果子的“行走之旅”。 年冬天,郭冰凌在杭州参加市集派对,第一次体验在冬季户外做和果子,与外国友人分享果道文化。 次年冬天,她在丽水市区的今夕阁汉服体验馆举办茶果雅集。许多学员从龙泉、青田、遂昌等地赶来,跟她学习制作果子和手打抹茶。 上海、湖南、广东、云南……郭冰凌去各地参加活动,或进行果道表演,或给别人上课,传授制果技艺。 年,郭冰凌将“行走的果子”注册商标,她开设了自己的 在将和果子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方面,郭冰凌尝试了许多想法。 在日本,和果子一般和抹茶搭配,是中和清苦茶味的甜蜜元素。尽管和果子是茶席上的点睛之笔,却一直是茶道的附属品。 郭冰凌融入了遂昌的汤显祖文化,利用本土食材创造了“牡丹亭寻梦”系列果子。她还在品食和果子的过程中融入了茶道中的仪式感,讲究器物、仪式、和果子与精神世界的联系,改变了和果子在茶道中一直扮演配角的地位,将“一茶一果皆修行”的生活美学理念传递给身边人。 年,遂昌县龙洋乡茶园村的旗山侠隐庄园主理人看中了郭冰凌的手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以长年合作的方式签约后,郭冰凌将工作室放在了茶园村,给庄园的旅居会员做和果子课程内容开发,配合庄园开展大型活动的果制作表演,为庄园研发下午茶点等。 吸引郭冰凌的,不仅仅是合作收入,在她看来,更为重要的是相对稳定的创业平台。“就像浮萍有了根,我可以依托这里,让和果子‘走’得更远”。 有庄园的旅居会员在上完她的和果子体验课后,这样评价:“春茶配果子,一口一个春天呀。” 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就在前几个月,郭冰凌的母亲还劝她放弃:“去上班吧。”但“叛逆”的她执意认为,她用自己的方式,哪怕慢一点,也可以抵达远方。 “制作和果子就像时间一样,没有倒退,无法返回修改,只能继续前行。”她一直记得老师说过的这句话。她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jz/8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最美十大森林,新疆占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