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一病,在《伤寒论》中就提出了四个治疗法则,分别是泻心除痞法、理中汤温中法、下焦固涩法和利小便法,但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由于情志导致的腹泻也非常得常见,最近我读到一个医案,虽然普通,但背后隐藏着很多思维的陷阱在里边,所以拿出来分析。

李某,43岁,腹泻5年有余,服用过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四神丸都无效。刻下见:身体消瘦,疲乏无力,纳差,腹泻日2-3次,便前便后腹痛剧烈,为此恐惧排便,腹胀,喜暖畏寒,右上腹压痛,头晕,胸闷,失眠,爱思虑,因不能参加农事活动而生活艰难,思想压力很大,一脸忧郁,舌苔薄白,脉弦细。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服7剂后腹痛减轻,腹泻好转,继续服15剂痊愈。摘自《经方实践得失录》46页

这个医案读了之后让我想到一句话——久病必虚。在很多地方我都看到医家认为慢性腹泻由于长期的拉肚子,势必会导致脾虚,再看这个患者,的的确确也表现出虚证的表现,比如消瘦,纳差,乏力,畏寒喜暖,但为何用温里法无效,因为还有情志的因素夹杂在里边。如果是我来看,首诊我估计会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我还是觉得患者有虚证在里边,但没想到这个医者比较刚,直接当成一个实证来治疗,并没有用什么补虚的药物,结果患者却体能恢复,胃口变好,这让我不禁重新审视其”久病必虚“这四个字,中医界有很多流传较广的”口头禅“,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还有“产后多虚多瘀”等等,当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十八反和十九畏,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好奇,十九畏出自一本明代的一本小书《医经小传》,这本书的作者刘纯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他书中探讨理论医理这些主要思想没有流传下来,反而一个“十九畏”搞的人尽皆知。“十八反”是出自《儒门事亲》,张子和对于医学最大的贡献是强调“汗、吐、下”攻邪以治病,但从目前来看,他的学术地位并不是那么普及。我也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这两本书中发现了十八反和十九畏,然后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这些条条框框就像双刃剑,有利有弊,就像这个医案,如果陷入“久病必虚”的思维阵地,对于患者而言是不幸之事。

陈军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pz/9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