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8月伊始,广东美术馆接连推出“水墨进行时:—”“介入与再造——当代绘画的图像方式”等6场全新暑期展览,进一步助力文旅行业复工和回温。今年上半年以来,尽管经历疫情,广东美术馆依然“策展不停步”。恢复公众开放以来,广东美术馆平均每月推出5场展览,为广东美术界增添一抹充满生机的亮色。

作为今年上半年广东美术界的“重头戏”,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日前在广东美术馆落下帷幕。由10位广东艺术名家实名推荐的10位“美术后浪”集体亮相。“这10位艺术家代表着广东青年美术的发展方向,这次行动对美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一方面给传统的艺术生态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美术馆运营带来新的思考。为应对疫情影响,广东美术馆出现哪些新变化?对“美术后浪”的孵化与培养有何作为?即将落地的“三馆合一”项目又将为市民游客带来哪些惊喜?日前,王绍强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愿景。

谈“数字化美术馆”建设

要有“数字档案”,更要“数字传播”

南方日报:今年上半年,疫情的暴发对不少美术馆运营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有着20多年馆龄的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遇到哪些挑战?如何克服应对?

王绍强:这次疫情是广东美术馆建馆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情况。作为有一定历史的美术馆,位于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在硬件设施方面很难完全适应当下的标准,特别是在人员分流、空气交换、处理系统等方面,我们都迎来一定的挑战。但从总体来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部署下,我们有序、严格、科学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美术馆内部管理和对外开放方面都进行了分层防控。

从闭馆到重新开放将近2个月期间,广东美术馆也将注意力放到虚拟展览与传播上来。疫情期间,广东美术馆虚拟展厅的点击量累计超过万,观众反响十分热烈。我们已经推出几十个虚拟展览资源。“边界的自觉”和“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两场展览,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等推出的全国50场线上展览。

疫情期间,我们线下的策展工作也从未中断。广东美术馆的策展机制很成熟,很多展览的准备工作去年已经开始进行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我们坚持按照原计划每月推出5个新展览的进度推进工作,坚守公共文化服务第一线。

南方日报:广东美术馆从3年前就开始“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工作,疫情影响之下,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能够从容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得益于我们从年就开始构建的“数字化美术馆”计划。我们加快艺术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将纸质档案转化成数字档案,让美术馆的知识生产提高到新的台阶,也减少了纸质文档造成的资源消耗。从年至今,广东美术馆已有50个大型的线上展览被保存为数字档案,成为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当然,“数字档案”并不是虚拟展览的全部,展览离不开“数字传播”。我们需要向观众呈现展览的逻辑。AR、VR技术打破了传统线上展览观看角度的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前段时间,我们推出了度虚拟看展,把“花语春风——广东美术馆迎春花木主题特展”做成VR云展,给观众带来线下难得的一对一“VIP体验”。

我们也同时在推进美术馆管理运营体系的数字化。小到门禁系统,大到藏品管理,我们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更新。总的来说,无论数字化美术馆还是智慧化美术馆,艺术体验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承仍然是美术馆重要的使命。有了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履行这一使命。

谈建设湾区美术生态

联动区域美术馆“抱团”战疫

南方日报:疫情给全球美术生态都带来巨大冲击。有报道指出,超过八成的民营美术馆运营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美术馆的重要枢纽,广东美术馆对湾区美术生态肩负何种使命?

王绍强:虚拟艺术永远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欣赏。疫情期间,许多艺术博览会、民营美术馆与画廊都处于停摆状态,而线上展览也很难带来经济收益。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虽然艺术在国民经济里面所占规模不大,但它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不可或缺。

广东美术馆除了做好自身工作,还要带动全省美术馆同行,特别是民营美术馆,推动美术生态健康发展。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是通过输出展览和活动联动开展,强化整个区域的美术生态。我们计划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需求,将策划好的展览“送”往基层,特别是一些缺少策展经费的民营美术馆。

今年我们还向省文化和旅游厅申请,希望由广东美术馆牵头,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评选20个优秀美术展览,从而促进全省美术馆的策展与馆藏作品“活化”,把具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重新展示给观众,通过重大项目的策划推动“美术馆学”研究,实现服务公众的职能。

南方日报:疫情本身也是许多美术工作者共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zp/1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