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桂琴

一、课程基地建设的基本理念

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多元化教育,包括办学模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融通,所谓“融通”其实就是不以学科、专业为畛域,尽可能广泛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达成更为全面的认识。融通教育是通过采取人文关怀、政策支持、教育支持、社会支持、技术支持和生涯发展支持等特殊保障措施对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并使其能够融入社会所必备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融通的教育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补互融。各学科的融通交流,把系统内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灵动教育的意蕴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即引导受教育者从“原初生命”出发,在生命发展潜力与生活现实之力的释放中走向“精神生命”。

生态教育:是一种师法自然、崇尚本真,体现天人合一、互惠共生等教育思想,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教育;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运用生态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潜能释放、个性展示、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传播生态知识、生态思想、生态文化,培养尊重、善待、敬畏生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生态意识、生态责任、生态素养,着力塑造生态文明社会的教育。

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建设,着力课程实施平台建设,旨在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巩固、验证、探究、模拟、实践、体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进行基于兴趣爱好、基于一定潜能基础的自主性、实验性、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学习。它既是现有课堂的深化,又是现有课堂的延伸、升华和拓展,是学的方式与教的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二、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1.硬件建设:四园、四场、四馆、四室、四长廊

(1).四园。生态园、文化园、益智园、植物园设计4个主题体验区,包括星空园、二十四节气园、生肖园、游戏园智力园、音乐园、花园、果园等。校园内建设丰富的花木品类,广玉兰、腊梅、迎春花应时吐蕊,处处花团锦簇,摇曳生姿。四时花开,赏心悦目;游鱼戏水,群鸟和鸣,别有生机校园内玉兰大道、桂花大道和多个主题植物园区,渊源深厚的人文氛围中,人与自然形成了和谐的旋律。多元化生态环境布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基本方面着眼点;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等6大素养为目标;以多元.融通.灵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落脚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升生活的收获感、幸福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性思维、思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让孩子学会“受益一生的能力”。

(2).四场。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

四场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体育教育理念,以终身体育、全面发展、健身教育、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并大力发展“健康体育”的思想。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操场不仅是学生运动锻炼的地方,更是学校文化重要的传播场所。融合学校文化和育人理念赋予“四场”,是集运动健身、交流、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校园公共场,是具有丰富度、温暖度、热闹度、活泼度的孩童乐园。

(3).四馆。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健康馆。

图书馆包括典藏图书馆、教师阅览室、连廊阅览柜、班级图书角等。典藏馆为学生配备了足额的学生必读和选读经典书目;数以百计的连廊阅览柜整齐有序地安放在那里,任尔取阅,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目之所及,总有适合他们的读物,静静地等候着他们。图书馆还会每月进行新书推介活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学生借阅,深受学生欢迎。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两节阅读指导交流课,制定专门的阅读考评细则,开展读书节、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学养的学生。有了触手可及的校内图书馆,我们还会与沛县图书馆合作,把孩子带到图书馆去参观学习。创设多元的阅读场所、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去适应孩子,实现我校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教育,助力阅读成长的初衷。

科技馆包括蝴蝶观测馆、科技应用馆、航模制作馆等分馆,结合学校现开设的垃圾分类、蝴蝶观测、航模、“STEAM”等课程,让学生切身感受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展“观察生活现象,创造幸福生活”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与生活为主题的“科技节”活动;以师生成立学生科技制作指导中心;建设学生小制作创意资源库;开展“我是科学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多层次,全方位提升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艺术馆包括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武术等场馆,艺术馆的创立及其教育是学校校园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校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是艺术课堂的伸延、是孩子们的艺术乐园、是全校师生最温馨的殿堂。通过开发与之有关的校本教材,建立学生社团活动,抓好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好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好社团活动,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集团先后开设了舞蹈、围棋、跆拳道、武术、羽毛球、书法、奥数、素描、古筝、声乐、竖笛等二十几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学习。开拓艺术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品位,营造艺术氛围学校的目标是将艺术教育真正推向所有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艺术技艺,让他们由此领略艺术的美及艺术带给他们的愉悦,并逐步将艺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努力打造一支支技术上过硬的学生艺术团队,让艺术之花在实验小学这所老校的园地盛开。让全体教职员工汲取艺术知识,感受到美的洗礼,让艺术源泉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让灵动的艺术教育净化情感,塑造美好心灵。

健康馆的建设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为了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我校投资18万元购进心理咨询室相关设备;投资16多万元添置了卫生室有关器材,同时出资培养了多名心理咨询师,使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述、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引导,平静地、客观地、正面地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四馆”建设强化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的融合建设,对学生开展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科学生活、健康生活、快乐生活,了解生态、保护生态、宣传环保,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

(4).四室。器材室、实验室、劳技室、减灾室

学校现有器材室包括2个仪器室,音、体、美器材室各1个;3个实验室;3个劳技室;拟建1个减灾室。器材室为音、体、美、科学等生态课程教学提供保障。实验室、劳技室恰恰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学生既要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劳动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实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才能使他们成为手脑并用,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减灾室通过实例观看、体验等活动,掌握当地震、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技巧,逃生方式等,在经历情景演练,提高学生的逃生能力。

各具特色功能室为多元教育创造一种优良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供体,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围绕国家课程、依附教育供体开设的学科生态课程建设就是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涂上亮丽的底色。生态探究活动就是多元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5).四长廊。红色经典长廊、科技展览长廊、经典诗文长廊、艺术欣赏长廊。连廊“一层一特色”,“四廊”就是最璀璨的一个花圃,每天有来来往往的“小蜜蜂”不停地在采蜜。为了给这些“小蜜蜂”们提供最诱人的花蕾,最舒适的空间,深思熟虑的实小人,用“高起点、明要求、凸重点、细雕饰、实数据”这15个字把学校的连廊装扮得漂漂亮亮的,让特色长廊像磁铁一样牢牢地把每个学生吸引在它周围。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一个中心:以“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为中心。

两个层面:整合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三个维度:知识体系、体验感悟、情感价值

四项实践:艺术活动、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科学技术。

3.课程基地的课程建设

以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为轴心,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和活动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课程基地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课程基地的教育教学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环境,达成课程基地的育人目标。

4.依托基地课程建设,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充分发掘基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审视的眼光走进生活,见物思理,见理思物。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校将以项目引领发展,以课程丰富内涵,以基地拓展课堂。通过多样化课程建设、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样化手段创新等,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5.依托基地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契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以专家、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一支在学科教学教研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任务是展示优秀教师的发展历程,为教师发展提供现实模型;搭建教师发展网上管理平台,对教师的发展实时监控和指导,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设计教师发展规划方案,制定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办法及奖励机制;与高校合作,建立专家咨询网页,为教师发展提供指导;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来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不断保持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同步性,跟上教育观念和学科知识发展的步伐,保持对教育形势发展的敏感,不断适应学科教学发展的要求。通过营造学习型的团队,创建务实型的教研模式等措施,探索循环互动的专业发展成长之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6.依托基地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我们通过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环境、实际教育问题环境中获得体验和生长,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形成“教育即生活”的理想目标。努力通过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的建设,创造某一个领域的卓越,打造精品课程,以点带面,提高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成就学校“不一样的精彩”。准备阶段:(.12—.5)

1、完成项目申报。

2、聘请专家担任基地顾问。

3、制订基地建设总体规划。

第二阶段:(.6—.9)

1、进行课程基地场馆建设。

2、开发校本课程。

3、筹建网站。

第三阶段:(.9—.9)

1、形成完备的项目网络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管理的数字化。

2、完成场馆建设,完成基地设备采购。

3、完成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开设与之相关的校本课程。

4、建成成熟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形成课题成果。

总结阶段(.9-.8)

1、组织“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实施的教学研讨活动。

2、物化“多元.融通.灵动的生态课程基地建设成果,为课程基地后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为更多的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开放的共享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zp/1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