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新剧划重点知否知否,宋人的成功学竟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绘画来自呼葱觅蒜 药粉们有没有在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受不住整天被微博刷屏,四月也去看了。 客观地说,这部剧的服道化还是很良心的,不浮夸,不敷衍,很多细节在努力还原当时的场景,有时候还能涨知识~ 最让四月惊讶的是,剧里竟然有女子学习插花的情节!一招一式还挺像那么回事?后来知道这部剧设定在宋朝,瞬间明白了:宋朝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花狂魔啊! {芍药姑娘Vol.} x 宋朝人竟是爱花狂魔? 前不久,赵丽颖和冯绍峰刚宣布领证,两人合作的新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开播了。 四月眼瞅着明兰少女谈恋爱,替她着急上火啊,每天和别人争论:到底选小公爷还是顾二哥? 故事设定在北宋,赵丽颖饰演的明兰生长在官宦世家,从懵懂少女蜕变成大女主的经历。 虽然被扒出有历史硬伤,但整体来说剧情和演技在线,尤其是服装道具很考究、很精致,许多传统花草元素让人挪不开眼睛。 绸缎华服搭配精致刺绣, 大多选用牡丹花, 彰显家族的雍容华贵。 姑娘们无论四季都手持团扇, 以清雅的兰花、吉祥的花鸟图案为主, 摇曳生风,巧笑嫣然。 家中随处摆着瓶花和盆景, 大多是梅花、松柏、竹子等, 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在刷屏的宣传海报上, 明兰就手持一朵牡丹花。 暗示戏里会有和花有关的情节~ 还有专门的草木版海报, 用各种花草来衬托盛家四姐妹, 如此用心,在偶像剧里还是头一回。 最惊喜的在第8集,宫里来的孔嬷嬷,对盛家三姐妹进行现场插花教学,传授插花讲究的气韵、技巧。 姑娘们学着挑选花材 修剪花枝 搭配花材 孔嬷嬷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还有插花的配色技巧: 插花是门雅致、高深的学问。花艺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 配色讲究或浓烈,或淡雅,或冷,或暖,或二色互补,或一君一臣。 △孔嬷嬷插花教学完整版视频 看到这里,四月暗自感叹,做女人难,做会插花的宋朝女人更难! 可以看出,剧里保留了宋朝人插花的日常片段,但手法却未必是百分百还原历史,部分手法有西花痕迹。那么宋朝人对待花草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呢? 中国自古有赏花、插花的传统,文人墨客,梅兰竹菊,数不清的诗篇和绘画便是证明。 但要在各朝代中评选热情最高涨的,宋朝人绝对称得上是「爱花狂魔」。 隋唐之前,插花只用于祭坛佛前;唐朝时,仅在宫廷流行插花;到了宋朝,从宫廷贵族,到文人雅客,再到平民小贩,全体赶时髦似的,都在家里摆着插花,否则会被嘲笑是粗野之人! △《妆靓仕女图》,数数图中有几瓶插花? 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的《四时花篮图》, 描绘出宫中插花的特点: 雍容华贵,花团锦簇。 △春季花篮:海棠、芍药、迎春花,清新雅致。 △夏季花篮:蜀葵、萱花、栀子花、石榴花、牡丹,热闹簇拥。 △冬季花篮:茶花、腊梅、水仙、枯叶,暗示季节变迁。 插花还是「文人四艺」之一。 无论举杯对饮还是弹琴自赏, 案几上必须摆一瓶插花。 甚至出游时也要自带小桌子, 「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药山李翱问答图》 就像我们平时会买随手几支花, 宋朝的寻常人家也有买花习惯,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写道,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即使是街边的商家小贩, 也懂得用鲜花招揽生意。 根据史书记载, 「今杭城茶肆,插四时花,装点门面。」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花铺,有盆栽哦~ 以前,人们认为卖花是华而不实的行当,而宋朝的鲜花市场却出奇发达。 小贩们面前的竹篮一字摆开,分类放着应季鲜花,以歌声当做叫卖声,悠扬响亮,隔着几条巷子都听得一清二楚。 △《清明上河图》城门外的鲜花摊 卖花小贩的歌声,把深闺女子都吸引出来了,买来大捧鲜花插满房间。 有女颇美姿容,尝闻市外卖花声,出户视之,花鲜妍艳丽,非常时所见者比,直悉买之,遍插于房栊间。 △《盥手观花图》,洗手的时候也忍不住赏花,爱之深呐~ 江浙人爱花,尤其杭州。其实早在宋朝,最繁华的花市就坐落在杭州。一年四季,商贩往来,客人络绎不绝,花香四溢。 春天买桃花、四香、木香,夏天买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天买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天买梅花、瑞香、水仙花、腊梅花。 尤其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插花。钱塘江畔百户人家,每家买一百钱,有花农一上午就挣一万钱,完全不夸张哦!(《西湖繁胜录》记载) 俗话说「洛阳纸贵」,洛阳牡丹更夸张。名贵的姚黄、魏红品种,竟然叫价「一枝千钱」。 每到洛阳牡丹盛放的时节,小贩们忙着鲜花生意,靠这个发家致富的大有人在。(有没有组团穿越的?一起到宋朝去卖花啊) △《清明上河图》集市里挤满顾客的鲜花摊 每年春天,趁着百花齐放的热闹,他们还会举办盛大的「花朝节」。全民出动去赏花,几乎万人空巷。 如果你以为宋朝人只会赏花,那就太小瞧他们了。看看《知否》里的盛家三姐妹,会插花才是宋朝人的必杀技。 宋朝文人向往归隐山水,骨子里清傲,所以插花的风格也是清丽疏朗,充满简约之美。 常用梅花、树枝等线条感十足的花材,搭配古朴自然的花篮和陶罐。 对古人来说,插花可不是随手创作,每个步骤都有讲究和禁忌。 张谦德写的《瓶花谱》,把插花分为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八节,堪称古人插花的教科书。 折枝要在清晨折半开的花苞: 「折取花枝,须得家园邻圃, 侵晨带露,择其半开者折供, 则香色数日不减。 若日高露希折得者, 不特香不全,色不鲜, 且一两日即萎落矣。」 花高于瓶身的尺寸要严格把控: 「大率插花须要与瓶称,令花稍高于瓶。 假如瓶高一尺,花出瓶口一尺三四寸, 瓶高六七寸,花出瓶口八九寸,乃佳。 忌太高,太高则瓶仆,忌太低,太低雅趣失。」 浇花最要用天然的雨水: 「凡花滋雨露以生,故瓶中养花, 宜用天水,亦取雨露之意。」 宋朝人插花不放过一点一滴的细节,简直钻研到极致啊!不禁反思自己平时的插花,闲散有余,严谨不足……花花,我对不起你! 其实,插花仅仅是宋朝人的雅事之一。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代女子雅致的生活闲趣,分别自成一体,充满考究的美学细节。 关于宋人点茶焚香的生活方式,《知否》做得很用心,尽可能还原。 △茶笕 剧组还推出幕后解密的视频,看完才发现,点茶焚香看似小事,实则一举一动都暗藏玄机。 焚香 「炉香烟袅若天云,空妙如禅静尘心。」 焚香不同于佛祖前烧香,而是宋人静心凝神的生活必备品。(类似我们现在的熏香?) △赵佶《听琴图》局部,左边香案上摆着精巧的白瓷香炉。 案边是精美小巧的香炉,白雾袅袅升起,室内弥漫着或淡雅或沉静的香气。 焚香可通鼻,可清神,可净心。在缥缈香气中,盘腿静坐,弹琴吟诗,对酒畅谈,思绪也随着香气飘远…… 点茶 宋人的点茶,绝不是用开水冲茶叶这么简单。他们把中国的茶艺发挥到了极致。 新鲜采摘的茶叶经过复杂工序制成「茶饼」,用茶焙笼封存。喝茶时取出,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筛成均匀粉末。 用茶釜将净水烧开,舀一勺茶末,注入少量开水,调成浓稠的膏状。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 如此重复多次,一杯清香的热茶才算调配好,表面泛着细腻美丽的白色泡沫,口感绵密。(莫不是奶盖的原型?) 这个过程叫「烹茶」,「烹」字用的恰当,想要喝杯茶,比做一顿饭都复杂! 挂画 现代人的朋友聚会做什么?聚餐、KTV、打游戏? 宋朝文人的聚会雅致多了。他们会挂出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或者是收藏多年的名画,供朋友们点评鉴赏。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观画》 有人寄情于小桥流水的江南,有人喜爱苍松劲柏的山水,有人钟情骏马奔腾的狂放……不仅赏画,更是赏景,赏生活。 什么是成功学?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定义你的人生是否成功, 绝大多数人都被这个标准裹挟。 今天的成功学,是赚钱买房、迎娶白富美, 而在宋朝,占据主流的成功学 是每日焚香点茶、挂画插花, 风雅于我们是奢侈,于他们却是日常, 不由羡慕,宋人生活真是幸福呢~ END 本文图片来自微博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官微如果你喜欢这篇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到后台回复,按要求操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zp/5633.html
- 上一篇文章: 迎新春,逛花市深圳迎春花市就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