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沧桑初心在缑城人物
北京皮肤科医院电话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1277.html医院订阅哦!编者按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却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沧桑历尽而心依然纯明,苦难历尽而笑容依然。这是我敬重的女子,想必也是你可以阅读并欣赏的女子。初识岐黄百草心上世纪70年代末初春的一个午后,正是迎春花开的日子。一个十四五岁的瘦弱的小姑娘由她外公领着,来到宁海老城关东门白石头巷的一个独门小院,找名满宁海的名老中医王瑞麐(麟)先生就诊。也许是困难时期营养不良的缘故,小姑娘隔三差五就会胃疼,疼的时候满地打滚,脸色煞白。父母那时为养家糊口忙于劳作,无医院,只是在村里赤脚医生处拿几粒止痛片服下。当然也只是暂时止疼,过一段时日又会复发。外公住在离家二十里地的白峤,那时交通不便,一年也难得来串一次门。碰巧那一年母亲带着小姑娘去外公家送月饼,碰巧小姑娘又一次胃疼发作满地打滚。外公见了心疼不已,立马决定抛下农活,带上外孙女上城就诊。外公虽说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老头子,但他懂天文识地理,讲人情熟世故,在上下三村也是受人尊重的。因为有几次到王先生处看病,一来二去寥寥数语中,志洁品高的王先生觉得与这个农村老头还有些共同语言,遂成朋友。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外公带医院,而是直接找王先生看病。毕竟是一代名医,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开了三帖方子,只花了不到五毛钱,回家服后数日,果然见效,小姑娘的胃疼病竟治好了!医者父母心,一段时日后,外公领着外孙女上王先生家里致谢。小姑娘虽然外表朴素瘦弱,但一双眼睛聪慧乖巧,待人接物也懂礼貌,让谨言慎行的王先生也把她当成小孙女来喜欢。外公是一个有识见的人,他一直认为,不管何朝何代,人总要生病看医生。当官会官落如花落,但当医生是不会过时的,因为这是技术活。如果有名气的话,反而会越老越红。再加上外孙女身体柔弱,需要医药滋养。所以那时外公就有了让小姑娘拜师学医的念想。王先生出身于城关有身份的大人家,毕业于解放前的国立苏州中医研究院,在当年的宁海也算是“破天荒”的医学才子。他的许多同学都是国家级医学单位的权威。因为经历了一些人生历史的风风雨雨,晚年的他选择在老家宁海定居,顺便也帮乡里乡亲们搭搭脉看看病。他的医德医术远近闻名,外公当然想要外孙女拜在他的门下。可是王先生尽管内心也喜欢这个小姑娘,但因为一辈子从没有收过女弟子,再说自己也是古稀之年了,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怕没有心力教导而误人子弟,所以当时就推辞了。也因这段缘分,小姑娘一家就结识了王先生,逢年过节常带一点土特产上门拜访。一代名医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就这样慢慢熟悉了。光阴流转,转眼两年过去了,小姑娘已长成十六七岁的大姑娘了。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再长几岁就有人上门提亲了。一旦结婚成家,学医的念想就会变成空想。那一年的秋日,桂花开得正艳。外公带着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再次登门,诚心诚意地向王先生坦陈外孙女决心学医的心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这份诚心感动了王先生,或者是先生本身的慈悲心说服了自己,终于答应招收为徒。这一年,杨姐十七岁,王先生七十七岁,师徒两人整整相差六十岁。就这样,杨姐成了王先生的关门女弟子,先生的大弟子就是当医院第一任院长张百川。杨姐说起外公临别时交代的两句话现在仍然记忆犹新。第一句:先生家里每天来相病做客的人很多,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你一个字也不能外传。第二句:先生年纪大了,难免会把钱财遗忘在灶头柜底,你发现了一分一厘都不能乱动,要原封不动地交给先生。这两句话既是临别赠言,又是做人的规矩。王先生微笑着听完外公的话,一反常态紧拉着外公的手连说好!好!好!这些话也让杨姐一辈子谨记在心,不敢忘怀。从此,在晨曦中,在夕阳下,在东门外的田野边,经常能看到一个女孩子手捧中医典籍,背诵中医的汤头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岐黄济世女儿意,百草施人有情天。日子如同药柜里的甘草,微苦却甘怡,静静地与青春结伴行走。一双柔肩荷重担转眼又两年过去了,小树初长成,杨姐已是年方十九之龄。她在中医中药氤氲之味的熏陶中,在王先生的爱护和教诲下,正茁壮成长。王先生曾笑言,你这个女娃娃,如果学业有成,将来是宁海医药界又一个“破天荒”的人!杨姐当时还不懂“破天荒”的意思,只知道先生这样说大概就如同宁海方言里“蛮杀割”的意思吧。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正是需要继续学习进取之时。可惜天不遂人愿,王先生毕竟接近耄耋之年了,身体状况原本就不太好,一次偶感风寒后,就每况愈下。先生常说,医生只能医病,不能治命,人的寿命是上天注定的,天命不可违啊!一代名医,几十年的风雨让他已看淡了一切荣辱得失,当然也包括生死。先生平生第一次给自己搭脉,他预估自己剩下的日子已不多了,多则一年,少则半年。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杨姐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既为先生的病体担忧,也为自己未卜的前路而潸然。但不管情况怎样变化,先得一步一步走好眼前的路。为此,她在尽心尽力照料先生的同时,比平时更加刻苦地学习了,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王先生自然也是倾力传授,他也想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交付给弟子,希望弟子能继承衣钵,传承中医文化。十个月后,人命终究抗不过天命,一代名医驾鹤西去。悲痛和不舍如浓雾包围着杨姐。以后很长一段日子,杨姐在梦中还依稀看见先生的音容笑貌,恍惚间好像先生仍然健在,在悉心指导自己的学业。但现实是先生真的走了,自己再也没有福分聆听先生的教诲了,二十岁不到的杨姐已经“辍学”在家了。磨难有时也会使人坚强。父母当初让杨姐学医,原本希望女儿能给家里添力,但现在女儿半道而止,双亲表面不动声色,但暗地里也难免愁叹。懂事的杨姐也心知肚明,她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了,尽管还是柔弱之肩,也应该替家里助力了。因此她一边帮助父母干农活,力所能及地挑起一些养家的担子;一边孜孜不倦地自学中医理论,她不想因为先生的离去就荒废了学业。平淡的生活似水流年,学习的经历和人生的阅历催促杨姐快快成长。敬于王先生的道德和名望,当时宁海响当当的两位名中医朱贤东先生和徐长春先生,他们知道杨姐的近况后,怜惜这个姑娘年纪轻轻却有如此的经历,相继伸出援手,不但从学业上加以指导,而且为杨姐独立开业行医积极创造条件。直至今天,说起他们两位先生当年无私的帮助,杨姐仍然心存感激。杨姐二十一岁那年,县卫生局组织了一次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各位前辈和同行好友的鼓励下,仅有三年非学校学习经历的杨姐参加了这次考试。全县有近六十位从医人士赴考,年龄最大的有五十多岁了,而杨姐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勤学努力的结果是不负众望,考前内心忐忑的杨姐竟考了全宁波市第二名。通过了考试,意味着拿到了开业行医的通行证。再说,家里有兄弟姐妹六人,都还年少需要花钱培养,年老的父母在地里一年劳作的辛苦所得尚不够温饱,现实的困境也需要杨姐及早开业行医来挑起家庭的重担。经过一段时日的筹划和准备,杨姐的中医诊所终于在宁海城关秧田头的一条小街边开业了。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女流之辈,在人才济济的宁海县街敢于独立开业行医,这在当时也算是“破天荒”的了,尽管离王先生当年的期待相去甚远。一个姑娘家,一双柔弱肩,独闯江湖开诊所,饮尽寂寞阅人间。年纪轻,学识浅,又是新开业,大家都有一个从全盘怀疑、将信将疑到慢慢接受、容纳认可的过程。杨姐秉承王先生的遗训,行医先立人,以诚待人,以德为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善良、敬业,收费低、疗效好。在大家的关爱下,在杨姐自己的努力下,渐渐地,小街上的小诊所有了一点小名气。行医的收入除了解决自身的温饱之外,还能补贴家用。杨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他们都还在读书,学费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杨姐提供的。在很多同龄人还在父母的庇护下无忧无虑生活的时候,杨姐就已经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五年以后,杨姐的诊所搬到县后街的一个十字路口,生意也渐渐红火了。越溪有一位应医师,一直仰慕王先生的医德医术,但无缘结识。后来不知从哪里听到王先生的一个女弟子在县城开业行医,风尘仆仆赶上城,讨信找到杨姐,一定要拜杨姐为师。他可比杨姐大了十几岁。杨姐再三推辞,无奈应医师诚心难却,终于同意授业。但不以师徒相称,而是以侪辈之人的身份相互切磋。现在应医师已是南山药店的坐堂医师了,这个位子原来是宁海的名老中医徐长春先生坐的。几度风雨几度愁杨姐二十七岁那年结婚,在讲究户口身份的当年,杨姐以一介农民的身份嫁给了在当时很吃香的邮电局工作的林先生,也曾一时传为佳话。结婚生子,医务繁忙,小日子虽过得辛劳但却很充实。人生的磨难不知不觉又开始了,生活又一次和杨姐开了个玩笑,出生才一年多的儿子经诊断患有先天性唐氏综合征,也就是俗话说的弱智儿童。这样的结论好似一座大山压在杨姐身上,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几近崩溃的边缘,原本笑声盈盈的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别人家都是活泼、可爱、健康的孩子,为什么自家却是人事不通的傻儿子,难道是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导致这样不堪的命运?杨姐想不通也睡不着。她愁肠百转,心有千结,整日里以泪洗面,神情恍惚,令人唏嘘!但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一段时间的心慌意乱和痛苦难受之后,杨姐再次坚强起来。开始重新调整生活目标,她觉得既然上天让我“中奖”,给我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礼物,那我就坦然接受吧,痛苦和懊悔都于事无补。关键是自己先要振作起来,如果大人先垮了,那么孩子就更可怜了。杨姐开始尽一切努力求医问药,尽心尽力照料儿子。慢慢地孩子比原来有所好转,由一开始的言语迟钝到说话基本流利,由一开始的生活不能自理到基本能够自理,这期间她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许多人都劝说杨姐再生一个,但她怕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稀释自己的爱心,所以一直没有下决心。历史的车轮滚滚来到九十年代,宁海发生了一场波及全县各地的“倒会”风波。杨姐不幸涉及其中。人家欠杨姐的钱一分都拿不来,杨姐欠别人的钱一分也赖不掉。再说“欠钱不还,推三阻四”也不是杨姐的为人风格。气势汹汹的讨债人常常不分日夜上门,这样的状况已经不允许杨姐继续安心开业行医了。无奈之下只得关闭诊所,变卖家当,偿还债务,连订婚戒指都给人抵债了。最后只剩下一套当年开业时老父亲送的杉木打制的药柜,债主们也不想要,杨姐也不忍心送人,于是就用三轮车拉回娘家留个念想。杨姐虽为女儿身,但骨子里有一股男子汉的担当品性。她不逃避,不消沉,为了生活,她打过短工,做过保险,开过超市。后来丈夫林哥单位的领导同情他们的实际困难,让杨姐在一个乡镇邮电所做临时工,这样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安稳工作。静心一番思量,杨姐觉得夫妻俩已是人到中年,若是百年之后,弱智的儿子该如何托付,这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所以就有了生第二胎的想法,不管生儿生女,唯求健康,只愿今后能够照顾哥哥。一年之后,迎春花开的时候,杨姐的小儿子顺利生产。穷则思变,林哥在工作之余,跟着别人买几张体育彩票,当初也是玩玩的心态,后来就有了一夜暴富的心理。但都是买得多,中得少,终于有一次时来运转,中了二十万。在那时的宁海,这笔钱可以买一套一百平米的套间了。可惜房子没买,婚姻却出现了问题。结果是欢喜财来,冤家情散。有一首歌名是《都是月亮惹的祸》,而这次却是彩票中奖惹的祸。中间的是非曲直,不必细究。曾经患难与共的夫妻,好不容易生活稳定了,彩票中奖了,本该共享财富了,想不到却是这样的结局。当然夫妻之间缘合缘灭,好聚好散,任何单方面的埋怨指责都是不理智的。黯然神伤的杨姐痛彻地领悟到这一点,因为林哥要求带走健康活泼的小儿子,她别无所求,只带着弱智的大儿子又一次走进人生的风雨中。渡尽劫波初心在虽然历经风雨,但杨姐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医理论的学习,她总觉得自己不会就此放弃,还会再度与中医结缘的。一次,杨姐无意中听到刘欢演唱的歌曲《从头再来》,里面的歌词让杨姐心有所悟: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从头再来,从头再来,如何着手?如何再来?是继续开中医诊所,还是另谋职业?杨姐静心思考,细心考察。她觉得,继续开诊所的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自己心力不足,很难做好。她发现,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比较注重美容健身保养。但宁海有许多的美容针灸推拿店,鱼龙混杂,很多都是不专业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要是结合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从专业的角度开展经脉打通、经络刮痧、拉经拍打、点穴艾灸、中药调理等项目,估计自己能做好。于是关闭诊所十多年后,杨姐开始重新起航,她的中医经络打通经脉刮痧店在宁海怡惠路开业了。一开始杨姐缺少资本,只租用了一间店面。后来生意好了,转租到一休公园附近的一幢街面房。五年后,杨姐在自己的老家桃源街道隔水洋村造起了落地房,终于不用租房了,可以在自己的房子里开店行医了。年的迎春花开得比往年早,在隔水洋村西区4幢16号杨姐自家的二楼阳台与她喝茶坐谈,听她静静地述说自己的人生故事,感觉就像欣赏了一部情节曲折的影片。杨姐说,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其实通俗一点讲,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沟通人体五脏六腑的网络。据《黄帝内经》介绍,经络具有“行气血、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功能,凡病皆为经络不通,打通经络就是治病,可以调理脏腑、活血化瘀、排毒养颜、防病治病、增强体质。杨姐的特色是运用二十经脉进行疾病的早期预防,采用望闻问切等传统的中医手法,利用艾灸、银针、药泥、玉片刮痧等方式调理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减肥、乳房肿块、口眼歪斜、急性跌打扭伤等有特殊的功效。来杨姐店里的客人既有县里的达官贵人,也有普通的老百姓,各行各业,老少皆有。杨姐在帮助客人调理的同时,还能一起喝喝茶、聊聊家常,探讨家庭伦理、人生智慧、人情百态,有时到了饭点就留下客人一起吃点便饭。时间长了,客人晓得了杨姐的为人,知道了杨姐的经历,也把杨姐当成了自家人,有事没事都会来店里看看。所以,在杨姐的店里,你看不到老板与顾客的关系,看到的是自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场景。杨姐说,她的店不像饮食店,并不是顾客越多越好。打通经络、调理气血都是技术活,必须精气神专一,才能有疗效,有口碑。所以如果不是提早预约,可能还排不上队。毕竟杨姐现在已是五十来岁的人了,一天到晚地辛苦下来,也有点吃不消。所以前几年杨姐从杭州高薪聘请了一位针灸点穴推拿的高手曹老师,一般的跌打损伤、颈椎肩周炎、落枕等常见病在曹老师手里治了,基本是手到病除。有了曹老师的加盟,杨姐终于可以不用单打独斗了。杨姐说,医者要有一颗仁义之心,不能只为赚钱,这样才能有医德医道。有一天夜里,一位城关的惠女士,突然腹部疼痛,上医院一查,结论是肠梗阻,需要动手术。因为她曾经子宫肌瘤开过刀,一听又要动手术打死也不愿意。因为与杨姐有过一面之缘,所以深夜敲门喊救命。当时她四肢冰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杨姐和曹老师一起,辛苦了一夜,帮她解除了病痛,所得的报酬可能还不够吃一顿宵夜。有位外来打工者,不小心蹩了脚,去别处看了好几次都不见好,后来来到杨姐的店里就诊。杨姐一看他的脚已是团团肿,马上用特制的中草药敷上,调理不到一小时,肿块奇迹般消失,他在一旁陪护的妻子连声说想不到想不到。一次,有位在某保健店做过调理的顾客说,那家店里有位“徐大师”水平很好,许多人都冲着大师的名头前去调理治病。结果具体问起来,这位“徐大师”原来就是杨姐带的一位女弟子,大概只带了一年多一点,那家美容保健直营店把这位女弟子邀请过去,成为镇店的“点穴大师”。其实,杨姐的就诊病例如同她的人生故事一样,细说起来,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杨姐说,她最欣赏的一句话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声。对于杨姐这一代人的生活境遇,许多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会感到很熟悉。他们也像杨姐一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但对于很多80、90后,甚至00后出生的人来说,像杨姐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则会显得陌生而不可理解,似乎那些故事只是存在于遥远的文字或者影像资料中,而不属于他们身边的父母、亲人。我们不能要求这些孩子也像那一代人一样过得那样艰难,因为曾经的艰难最终也是为了换来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岁月,我们也要教育孩子们认识那段岁月,他们的父母一辈曾是那样的生活着,那样真切地生活着。人生路漫漫,且行且珍惜。只愿岁月静好,好人一生平安!沉香阁出品,品质严保证。欢迎来挑错,一错一红包。现将邮箱奉上:wenhuaningha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b/8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魏光创作路上不忘初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