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十二花神杯,雍正的十二美人,嘉
康熙对历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赏,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镇恢复御窑厂,研制新风格的各种瓷器。 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纹杯”,第一次把“诗、书、画、印”在同一器皿上并用,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 康熙皇帝十分喜爱,几次南巡都带在身边,他不仅喜欢花神杯瓷器的工艺更喜欢花卉配唐诗的文化意境。 “十二月花卉纹杯”12件为一套,其外形特点为:撇口、深腹、浅圈足、胎体轻薄、器型精巧绝伦,造型规整优美,胎质乳白、器薄如纸、晶莹剔透;其外壁分别用一年十二个月中不同的花卉来装饰,并配以相应的诗句。 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开始,然后以此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绘画,另一面题诗,诗句出自唐诗。 每只杯上绘一种应时花卉,指代历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题上相应的诗句,惯称“十二月花神杯”。 清康熙五彩花神杯(玉兰) 清康熙十二月令花卉纹杯做工精巧绝伦,造型雅致秀美,胎釉莹润,花卉纹饰清新淡雅,配以古代诗文和钤印。 清官窑中首次在瓷器制作中将诗、书、画、印结合在一起,在展现精巧制造工艺的同时,秀雅的花神杯还兼具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其后的雍正珐琅彩瓷也可视为它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三月和八月花神杯引用的诗文亦可在雍乾珐琅彩中见到。 清康熙五彩花神杯(石榴) 十二月令花卉纹杯,亦称“十二月花神杯”,一套十二件,杯高5厘米,口径6.5厘米,杯形为仰钟杯,圆口外撇、深腹渐收、浅圈足。 其外壁一侧青花五彩分别绘制一年中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纹饰,另一侧青花配以相应的古诗句,诗后均有一方形篆书“赏”字印,足底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圈款。 清康熙五彩花神杯(桂花) 十二月令花神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流传的十二花神版本有多种,下面介绍的为其中一种版本:一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以及十二月梅花。 一月水仙 春风弄玉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兰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 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牡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石榴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 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芙蓉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此清人绘《雍正十二美人图》(胤禛美人图)为绢本设色。内容是雍正帝尚未登基前(雍亲王胤禛)时,所收藏的十二幅美人图:裘装对镜、烘炉观雪、捻珠观猫、立持如意、桐荫品茗、抚书低吟、消夏赏蝶、烛下缝衣、博古幽思、持表对菊、倚榻观鹊、倚门观竹。此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套图原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装饰画。雍正帝当年对这套图屏十分欣赏,为了妥善保管,传旨将它们从屏风上拆下。不仅如此,《清档》记:雍正十年(年)八月间又传旨将拆下来的这12幅图“着垫纸衬平,各配做卷杆”藏于宫内。 此画在相关研究文章、书籍中出现的名称不一,有《雍正十二妃子图》、《雍正妃画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深闺静晏图》、《清闲静晏》、《美人图》、《十二美人像》、《胤禛妃行樂图》、《雍正妃行樂图》、〈雍正十二美人图〉、《深柳讀书堂美人图》》等,没有作者署名和题名。绘画风格符合当时数位宫廷画师的风格。画中背景的题字落款、印章等均为雍正帝本人。“裘装对镜”背景中的书法条幅落款破尘居士,这是雍正帝在康熙年间的自号。画中美人曾被认为是雍正帝妃嫔群像,但与清宫妃嫔画像风格不符。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杨新推论后认为“消夏赏蝶”中美人是雍正帝皇后那拉氏。亦有认为画中所描绘的美女只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格式化美人。裘装对镜 烘炉观雪 捻珠观猫 立持如意 桐荫品茗 抚书低吟 消夏赏蝶 烛下缝衣 博古幽思 持表对菊 倚榻观鹊 倚门观竹 当代动画版 清宫旧藏有一套《雍正十二美人图》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原曾提名《雍正妃画像》,后又改题为《雍正妃行乐图》。 在当代设计师的巧思下,原图里恬静端庄的美人们调皮了起来,趣味盎然的古画,一时间引爆网络! 细节疯狂控 而《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最珍贵的地方在于,一器一物无不精细入微,名花、箫、砚、纨扇、金炉、香合、古瓶、异香、菱花,字画,一一可究自是丰盛。 图 十二美人图局部·彩漆方桌 桌上有仿官窑釉葫芦瓶,瓶内一支梅花。 另有松花石砚台等物 图 十二美人图局部·紫漆描金小长桌 桌上放着“浑天仪”, 暗示西洋仪器已成为时尚。 图 十二美人图局部·天然木香几 几上放的是黑漆描金双碟纹盒, 及一个铜香炉。 图 十二美人图局部·斑竹梳背椅 (黑漆坐面) 图 十二美人图局部·仕女装束特写 画中突出了乞生贵子的吉祥元素: “萱草”与“葫芦” 此外,在“倚塌观雀”图中,室内美人斜倚榻上,把玩着合璧连环,室外喜鹊鸣叫喳喳,女子目视喜鹊不觉入神。 合璧连环,是清玩之物,其形环环缠绕,取其无穷无尽、自始不渝的精神。 在持表对菊图中,美人手持精美的珐琅表坐于书案旁。 不远处几案上的西洋天文仪器与女子手中的珐琅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渐为宫中时尚。 在捻珠观猫图中,美人于圆窗前端坐,轻倚桌案,一手闲雅地捻着念珠,正观赏两只嬉戏顽皮的猫咪。 这幅画仅透过二分之一的圆窗来刻画繁复的景致,因为画面采取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将远、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条不紊,从而扩展了画面空间的纵深感,,得意韵悠长。 而美人手持念珠应为21颗。 21颗的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 覆盖了菩萨修行自大涅槃到成佛所经历的21处阶位,即“十地”、“十菠萝蜜”和“佛果”。 寓意凤凰涅槃。 《千字文》有语:律吕调阳。 所谓律吕,按照今天的说法叫做定音管。 传说黄帝时代,即以十二根不同长度的竹管,用自然的风吹,来确定音准。这种音准并不仅仅是声音的高低,而代表着天地时空的秩序和变化,也即是所谓阴阳。 “律吕调阳”是指用律吕来调和阴阳,使时序正常。 西方认为,古希腊开始,以数学来审美,开创理性与科学的先河,而中国人的祖先很早便观察到自然的规律,并将之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依据。 十二律吕,即十二律,很早就代表着天地秩序,由此构成的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直至中国古代社会结束。 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嘉庆十二律组印即为此文化的延续。如果不是系统接触研究,面对此种文物,很多人会感觉迷惑不解。 嘉庆十二律组印,青玉、白玉质地,纽式多样,为各种飞禽走兽,印文在《嘉庆宝薮》中有收录。 十二律作为古乐的十二调,是古代的基本定音方法。 《周礼》:“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由于音律与月份均为十二个,因此古人便将十二律与十二月联系起来,分别对应为:太簇(正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仲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 “律中”意为音律的对应。 ▌白玉凤纽“律中太簇”长圆印(正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4,纽高2.5cm ▌白玉鹿纽“律中夹钟”长方印(二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5cm,纽高2.4cm ▌白玉狮纽“律中姑洗”长方印(三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2cm,纽高1.5cm ▌青玉鹤纽“律中仲吕”长圆印(四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4.7cm,纽高2.2cm ▌白玉虎纽“律中蕤宾”长方印(五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2cm,纽高2.3cm ▌白玉狮纽“律中林钟”长方印(六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4.8cm,纽高2cm ▌白玉狮纽“律中夷则”长方印(七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1cm,纽高4.7cm ▌白玉象纽“律中南吕”长方印(八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4.7cm,纽高2.5cm ▌白玉狮纽“律中无射”长方印(九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5cm,纽高2.6cm ▌白玉马纽“律中应钟”长圆印(十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6cm,纽高2.35cm ▌青玉兽纽“律中黄钟”长圆印(十一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6cm,纽高2.35cm ▌青玉双熊纽“律中大吕”圆式印(十二月) 清嘉庆(年至年) 通高5cm,纽高3cm,直径3.2cm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z/8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口水直流晒夫妻俩5天的家常晚餐,一菜一汤
- 下一篇文章: 好人樊长安ldquo史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