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伊河明珠——陆浑水库

近日,我自驾沿伊河而行,到达陆浑水库边。凡洛阳人氏,都知道,洛阳以西有个陆浑水库。这个库容号称河南第三的水库距洛阳市仅67公里,该水库位于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据资料显示,水库平均水深9.50米,最大水深20.00米。当年之所以兴建陆浑水库,主要原因是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分流黄河下游洪水,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治黄河水患。年11月16日,中苏水利专家莅临嵩县陆浑口进行实地勘察,发现位于嵩县田湖镇陆浑村南半公里处的伊河陆浑口,山水形胜,两山对峙,是天然的库址。次日在洛阳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决定在陆浑口修建水库。当年的水库设计人员年12月的最后一天,陆浑水库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陆浑大坝设计坝高55米,坝顶长米,水库蓄水13.2亿立方米,控制伊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参加施工的有近10万人组成的建设大军。随着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一声令下,位于九皋山和陆浑岭之间的伊河峡谷内,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爆破声声,由各种力量汇成的交响乐,迅速打破了峡谷的寂静。施工场面据说,修建水库时,工地完全采用军事化管理方式,各县为一个兵团,下设营、连、排、班,起床、开饭,出工、下工等,一切行动听指挥。工地采取三班倒制,昼夜施工,风雨无阻。大坝用的沙石从几里外的毛庄、窑湾、西程、板闸等村的河滩取来,用小火车道运输。大坝用土从万安、南屯、柏坡3个村挖掘。与此同时,根据上级指示,居住在淹没区以内的柏坡、万安、南屯、桥北、板闸等26个村及嵩县县城户人,先后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移民搬迁。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年8月,陆浑大坝主体工程正式竣工。水库任务是防洪、灌溉发电和供水。陆浑水库大坝陆浑水库坝高55米,坝顶高程米,洪水位高程分别为.5米(黄海高程系)和.8米,正常高水位高程.5米,总库容13.2亿立方米。水库电站总装机1.万千瓦。陆浑水库建成后,经受住了年和年两次特大暴雨的考验。过去不可一世、经常泛滥成灾的伊河,如今已成为流入三市七县灌溉万亩农田的生命之水,陆浑水库也成为洛阳南线旅游的水上明珠。

02陆浑地名的来历

“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把除了自己之外的民众,都起了‘别号’。”戎是西北地区非华夏民族的泛称,见于历史记载的“戎”族群,有“犬戎”、“姜氏之戎”、“允姓之戎”、“申戎”、而陆浑则称之为“陆浑之戎”等。由此可见陆浑原为西北少数民族。“陆浑”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据史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年),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此,始名陆浑。”在历史上陆浑山深林密、道路险阻,易于设防布阵。对于兵家而言,此地胜可驰骋中原,败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卢氏走商洛,南经南召窥南阳,北越宜阳、洛宁撼陕、潼,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此地的确为各大势力逐鹿之地。明崇祯十二年(公元年),李自成率数百骑兵攻破万安、陆浑、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陆浑均有激烈的争夺战。陆浑也是历代名家巨儒的发迹之地。宋朝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陆浑之屏凤庄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之耙耧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会文议事,死后葬于陆浑紫荆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择葬于陆浑万安山。唐代宋之问、杜甫、岑参、韩愈,北宋的欧阳修等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曾游居陆浑,并留下了风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诗词佳作。陆浑著名的景致称之为“陆浑春晓”,每到立春时节,陆浑迎春花便按时盛开,一时间山花烂漫,人们陶醉其中,堪称一大奇观。水库南岸挺拔的七峰山与北岸飘逸的叠翠山遥遥相望,情意绵绵,仿佛是一对沉于爱河的恋人,被人们戏为“七峰叠翠”。发现身边的美景,分享真心的感受。谢谢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jz/1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