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的博物馆馆员和观众讲述体验中国青年
原标题:在文物中寻找“春天”“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文物安全有序推动文博单位开放复工的通知》,陕西、四川等疫情较轻地区的部分文博机构,符合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规定的要求,经过当地批准后陆续复工并恢复对外开放了——复工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压力给自己,安全感给观众”讲述人:张静(陕西历史博物馆旅游票务部主任)闭馆值班时,每天都有观众来咨询何时开馆,面对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却无法给出准确的日期,那是一种无声的压力和煎熬。3月25日上午9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长达2个月的闭馆后,陕西历史博物馆恢复开放的时刻终于到了。不一样的人流、不一样的工作节奏、不一样的心态,这一切都将铭刻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从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第一天,我就进馆工作了。可以说,我与博物馆“同呼吸共命运”30年,并且一直工作在一线。我经历过每一个人山人海的“黄金周”,也直面过17年前非典的严峻考验。从今年1月23日闭馆起,我的心里一直交织着紧张和矛盾:既盼望着早些恢复开馆,又担心安全问题,想着再推后一些开馆或许更稳妥。开不开馆,何时开馆,怎么开馆……都不能轻率给出答案。来到博物馆的每一位观众都是博物馆的亲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我们不能让他们受到侵害,哪怕是一点点。现在,我们终于向观众敞开了大门。从恢复开放那天起,我就要求自己成为“安全员”,随时检查,抓住防控的关键节点。“您好!请您出示订单、身份证和‘一码通’。”“您好!请在这里测体温。”“请大家保持间距,依次前行。”……入口处,工作人员耐心地提示每一位观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大家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5米以上距离,确保部门每位工作人员的安全、让所有进馆人员放心参观是工作的重点。每天早上7点到8点,以及下午闭馆后,博物馆都要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所有的展柜、展具都会用酒精擦拭。目前,我们馆采取线上预约的形式,只接待散客,每日限人,是疫情出现前单日限流1.2万人的1/6。观众少了,我不禁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博物馆施行免费开放政策之前,没有了拥挤,也少了喧闹。观众眼里的喜悦让我们激动,同时更有重重的压力在心里,要给观众安全感。讲述人:张小军(西安观众)“孩子催着我预约”我们一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常客。孩子上学前,是我主动带他来博物馆;现在变成孩子催促我带他来了。因为这次疫情,各大博物馆闭馆,孩子心心念念的“博物馆假期”迟迟无法兑现,现在终于可以补上了。听说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几家文博单位在3月25日恢复开放的消息后,孩子第一时间就催我订票。作为西安本地人,我太清楚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门票平时有多抢手了。早几年,大家是拿身份证换票进馆,光排队就要花好几个小时。博物馆想了很多办法缓解排队压力,比如规划排队路线、搭建凉棚,还有打击倒票黄牛、提供排队时间和余票提示等,各种招儿都用过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还是没啥改观。直到去年,博物馆开始实行线上实名预约,排队及黄牛造成的困扰可以说被彻底消除了。通过网上免费预约,我们一家一年来了好几次。毕竟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馆,接待量有限,每次进馆都会遇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参观时常常被人流推着走,细细品味展品的机会并不多。这一次来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从进门开始就发现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从排队通过测温区到安检进馆,参观者之间保持着安全距离。大家按正常速度走过测温区,便完成了无接触式测温。在这个历史文化的殿堂,同样闪耀着激励人心的科技力量。工作人员和游客都戴着口罩,不时还有工作人员提醒大家保持安全距离,这难免让人有一些紧张感,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游客少了,展厅空旷多了,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和细致观赏的可能。以前一些没能仔细看的文物,这次终于大饱眼福了,孩子也觉得自在多了。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我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亲近优秀传统文化了。复工单位:四川博物院“线上线下都能‘打卡’了”讲述人:张衡(四川博物院宣传营销部负责人)“杨柳随风舞,桃花逐燕飞。和小伙伴们分享一幅充满春意的书画作品,让我们在文物中寻找春天。”微博上的这条“四川博物院超话”我很喜欢。闭馆53天后,我们馆于3月18日起恢复开放,我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在做好馆内消毒杀菌的同时,大家都想着如何做好安全防控和展览服务。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线上线下的精彩内容,真花了不少心思。我们锁定“博物馆里的春天”这个主题,将川博花园里的迎春花、梨花等图片和视频,与十二月花卉杯等馆藏文物相结合,不仅向观众普及了文物知识,也传达了春天充满希望的寓意。疫情期间,我们一直通过四川博物院官方微博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pz/12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武汉海拔最高的春天,满山花开等你春游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