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城”空间提出的时代背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并以“规范新区建设”、“创新规划理念”、“绿色城市建设”等为主要方向。“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李克强总理强调,在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推进节能减排,在城镇居民中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通过引入生态技术解决交通难、摩天高楼风靡、无节制开发等问题(吴良镛.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是当前各级政府和规划师普遍采用的方法。

2泛华模式下的“微城”空间布局

泛华倾情打造的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正是利用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微城”空间营造,在充分保护城市生态基底和生态格局的前提下,从城市空间尺度和功能布局方面出发,重组城市空间要素,与生态要素相融合,缓解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

?2.1营造理念2.1.1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微城单元——以步行约20min的尺度建设微城单元,各单元小于3km2。道路交通规范未明确提出步行速度建议取值,本研究以成年人4-5km/h的步行速度计算。居民对于就业和购物为目的的出行,理想时间为10min,不计较的出行时间为25-30min(陆建,王炜.城市居民出行时耗特征分析研究)。据此计算,成年人可接受的步行距离约为1.3-1.6km,以此尺度构成的微城单元面积约为1.7-2.6km2。限制微城规模,降低日均交通耗时——微城规模30km2以下,日交通耗时60min以内。居民能忍受的出行时间为35-45min,建成区超过30km2时,居民全日平均出行总耗时(两次出行)将超过60min(陆建,王炜.城市居民出行时耗特征分析研究),既可忍受的出行时间。建成区超过30km2,应采用城市快速路系统、轨道交通等连接各微城。2.1.2多中心的空间结构采用组团式空间格局,改善城市交通。李娟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多中心结构有利于均衡分布交通流、避免中心区拥堵;居民出行具有距离短、时耗短、自行车和步行为主的特征(李娟,石建军,吴子啸.组团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变化趋势分析)。潘海啸等提出城市建设应首先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其次为自行车使用导向,在此基础上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潘海啸,汤諹,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2.1.3功能要素的混合分布通过功能要素混合分布,构筑部分城区的复合功能和多样空间。《马丘比丘宪章》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新都市主义提出的公交导向发展开发模式,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高鉴国.美国新都市主义述评)。“功能混合”思想已经成为规划界的共识,成为塑造活力、紧凑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重要保障(邢琰.规划单元开发中的土地混合使用规律及对中国建设的启示)。商业综合体的出现,将功能混合的实践拓展到立体空间。2.2空间模型2.2.1组织构成微城中心:片区内的城市功能核心区,集聚了较丰富的城市功能要素,如商务、办公、教育、研发、会议会展、商业等,有相对周边地区更高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公共交通可达性,多分布于公共交通站点周边,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活力,是周边居民工作、消费、休闲的主要目的地。

图2-1微城中心功能混合示意图(左:平面混合右:立体混合)

微城单元:微城中心与周边片区(多为居住区)构成微城单元,面积约3km2,微城单元按照其中心位置的分布,可分为中心式和边缘式。微城单元内具备完善的慢行系统,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居民以工作、消费等为目的的出行,首选微城中心。

图2-2微城单元空间组织示意图(左:中心式右:边缘式)

微城:多个微城单元通过城市交通网进行连接,通过调整微城单元数量的多少,控制微城规模的大小,微城组织面积不宜超过30km2。微城之间通过城市自然或人工要素进行隔离,如河流、绿带、城市道路等。

图2-3微城空间组织示意图(左:独立中心式微城右:联合中心式微城)

生态城市:以“微城”构成的生态城市,呈现组团式布局的特点。山体、森林、水系、自然保护区、交通廊道、市政廊道等,构成各微城的边界。避免粗放的城市空间外延式增长,注重组团内部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

图2-4微城构成的生态城市空间示意图

2.2.2空间形态微城中心具有较高的容积率、建筑高度和较低的建筑密度,起伏的天际线。高大建筑周边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憩、消费等活动的场所。可建设空中景观步道连接各个建筑,提升微城中心内部的可达性,实现机非分离。出台政策鼓励大体量和高层建筑开放首层,以步行系统将其串连为城市公共空间。微城单元包括微城中心及其周边片区,相比微城中心,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较高、天际线平缓,城市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居住,鼓励采用立体种植的方式提升绿量,尝试将绿量指标作为控规指标和规划条件内容。生态开放空间与其它功能区的界线宜相对模糊,为居民提供与自然互动的空间。将绿化隔离带、水域、山体等建设成为主题公园、文化体验区、历史文化游览区等,内部修筑少量的游憩设施,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信息化检测和管理。2.2.3交通联系将单元居民出行目的地引向微城中心,形成微城中心与周边的有序交通。通过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手法提升单元内部路网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的路权和可达性。可采用建设健身步道、提供异地租借和归还自行车服务的方式,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出行的习惯。以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连接各微城单元,保证城市公交车辆在上述两个等级的路网上的运力。当公共交通运力需求较大时,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在不需大量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力。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建设快速轨道交通系统。2.3适用范围PPP模式下的新城分期建设。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新城建设减少,PPP模式下社会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需求应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满足。因此,规模较小、功能多样、交通便利、投入较小的“微城”开发模式,可降低政府财政压力,为社会资本提供更优选项。土地指标紧缩下的城市更新。建设用地指标的管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通过城市更新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成为政府和规划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pz/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