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人:熊浩宇

年级:二年级

地点:外公家里

时间:年2月4日晚上

参考书:《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上课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二十四节气口诀

2、在节气图中找出“立春”

二.新授

(一)“立春”的含义

立春,又叫“打春”,时间点在2月3~5日之间。“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

就是春天的开始。从这一天直到立夏,都被称为春天。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农历新年通常是在立春前后,古时农历新年被称为元日、元旦,后来人们为了区分公历和农历,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二)“春”的汉字演变

春,甲骨文(林野)(太阳)(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有的甲骨文将“林”改成“艸”,表示严冬过后,大地回温时野草重新发芽吐绿。有的甲骨文将“艸”写成四个“丰”,表示春风带来漫漫丰草。金文将字形简化成“草”、“屯”、“日”三形会义:(艸,绿草)(屯,生根发芽)(日,暖阳),表示暖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造字本义: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气候特点

立春节气的气候特点: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

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日夜温差较大;二是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5°C,冬天就结束了。

(四)三候

中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

井里的水冬暖夏凉,但是到了井口附近,水的温度基本与空气相同。寒冷

的冬天,井口内侧及边沿洒落的水结成厚厚的冰,到了立春就开始渐渐融

化。

蛰虫始振

立春的暖意渗入土层,冬眠动物的洞穴不再像冬天那么寒冷,它们僵硬的身体渐渐变得柔软,时不时地会扭一扭,睡了一冬的它们快要苏醒了。

鱼陟负冰

鱼儿在冰封的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简直要被憋坏了。当天气回暖,冰面开始解

冻,鱼儿感受到春天的召唤,欢快地向上游,好像急着要把冰面顶破一样。

(五)习俗与传说

打春

立春又称打春,立春是汉族传统节日。在春节前后,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叫做打春。每当春节期间,农村中到处能听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锣春鼓声,并还伴有节拍的唱词,原来是有人在打春。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银钱赏给百姓。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咬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相当于现在的甲型H1N1流感。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咬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鞭春牛

新一年的耕种开始前,有个迎春的仪式,叫“鞭“,在立春日率百姓翻土犁田,开始春耕播种,可是老牛却躲在牛栏内睡觉,不听指挥。情急之下,句芒想了个办法:用泥土塑成一头牛,叫人们用鞭子抽打牛。鞭声呼呼作响,惊醒了老牛,吓得它急急爬起来,跑到田里干活去了。

从此以后,“鞭春牛”便成了立春日的仪式,象征一年春耕的开始,人们借此希望老牛多出力、多耕田年能有个好收成。

(六)知识链接

(一)、迎春花

迎春花开

立春到了,冬天僵硬冰冷的感觉还没有消散干净,但是春风已经最先吹醒了迎春花,它们俯在墙角悄悄地吐出了鹅黄色的花瓣。迎春花喜欢光亮,不害怕阴冷寒湿,枝条落地就能生根,有极强的生命力。百花之中它开花最早,此后即迎来百花齐

放的春天,所以它才被叫作迎春花。

(二)、迎春花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地上一片洪水,庄稼淹了,房子塌了,老百姓只好聚在山顶上。天地间整天混混沌沌,连春秋四季也分不清。

那时候的帝王叫舜,舜叫大臣鲧带领人们治水,治了几年,水越来越大。鲧死了,他的儿子禹又挑起了治水的重担。

禹带领人们察找水路的时候,在涂山遇到了一位姑娘,这姑娘给他们烧水做饭,帮他们指点水源。大禹感激这个姑娘,这姑娘也很喜欢禹,两人就成亲了。禹因为忙着治水,他们相聚了几天就分手了。临走时,姑娘把禹送了一程又一程。当来到一座山岭上时,禹就对她说:“送到什么时候也得分别啊!我治好水是不会回头的。”姑娘两眼呤泪看着禹说:“你走吧,我就站在这里,要一直看到你治平洪水,回到我的身边。”大禹临别,把束腰的荆藤解下来,递给姑娘。姑娘摸着那条荆藤腰带,说:“去吧,我就站在这里等,一直等到荆藤开花,洪水停流,人们安居乐业时,我们再团聚。”

大禹离别姑娘就带领人人踏遍九州,开挖河道。几年以后,江河疏通,洪水归海,庄稼出土,杨柳发芽了,人民终于安居了。大禹高高兴兴连夜赶回来找心爱的姑娘。他远远看见姑娘手中举着那束荆藤,正立在那高山上等他,可是,当他到眼前一看,原来那姑娘早已变成石像了。

原来,自大禹走后,姑娘就每天立在这山岭上张望。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从来没走开。后来,草锥子穿透她的双脚,草籽儿在她身上发了芽,生了根,她还是手举荆藤张望。天长日久,姑娘就变成了一座石像,她的手和荆藤长在一起了,她的血浸着荆藤。不知过了多久,荆藤竟然变水青、变嫩,发出了新的枝条。禹上前呼唤着心爱的姑娘,泪水落大石像上,霎时间那荆藤竟开出了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儿。

荆藤开花了,洪水消除了。大禹为了纪念姑娘的心意,就给这荆藤花儿起个名叫“迎春花”。

(七)古诗

玩迎春花赠杨郎中

白居易唐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整首诗大意是:在百花园里所看到的大多是红花绿叶,而开黄花的植物则为较少,而迎春花却以珍稀的风采展现于人们的面前,难能可贵。极言迎春花在春寒中独秀一方、独树一帜的超然品格。

(八)画迎春花,写“春”字

(来外公家了,没有带毛笔,“春”是用水彩笔写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pz/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