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治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3.html

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有一个小城——我的家乡桐城,又被称作“文都”。小城中有一条横贯整个市区的河流,河流上游的境主庙水库是桐城人民的供水中枢,在小城不断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条河流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就是——龙眠河,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桐城这座小城伴山而建,这座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名为龙眠山。明代诗人许浩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山中林木连绵起伏,风光迤逦。高山秀壑中,龙眠河从源头似蛇状流出,汇聚在境主庙水库中,短暂地停留后,一路向南奔去,穿越桐城这座历史古城,奔腾十几公里之后,汇合在嬉子湖碧波,最后直达滚滚长江。它见证了文都桐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孕育出了“桐城派”这一名扬天下的文学流派。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有感而发,留下了华彩篇章,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谁能想到,如今这条河面微波荡漾、河边游人如织、充满欢声笑语、满载文化气息的河流,却在之前的三十年间遭受了破坏与治理的伤痛呢?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桐城的乡镇企业也随着时代潮流蓬勃兴起,它也一跃成为安徽省的经济强县。但是工业化进程的突然加快也给龙眠河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因为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了生态环境,人们对于经济的简单追求让不少工业污水直接排入龙眠河内。经济的发展同样带来城区人口的激增,河流两旁的住宅楼随意搭建,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加上管理措施采取不及时,生活污水甚至直排入河。原本清澈的河流逐渐变成了一条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河、脏河,河面布满了水藻而无人治理。一些原本住在河两岸的居民搬走了,随之离去的是人们嬉戏游玩的欢笑声与河流里鱼虾的跳跃自由。

年,是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年。这一年,在人民群众迫切的呼声下,龙眠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这项涉及河道治理、防洪抗旱、环境整治和城市建设的综合性工程,被称为“桐城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由于龙眠河从桐城市主城区穿城而过,因而整治难度也要更大,且河流两岸有大量棚户区需要改造重建,工程量极大。人们起先都对政府这一系列整治措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见河流两旁的绿化逐渐完善起来了。柳树重新发芽,桃花再次盛开在河岸,河流清澈了,昔日在河边散步的人又回来了,欢声笑语又重新传入了人们耳中,河面上常常看见工作人员打捞浮萍。人们这才真正展露笑颜。

除此之外,最让当时我们这些孩童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河中的音乐灯光喷泉。每到晚上8点,乐声悠悠,喷泉在夜晚的霓虹灯下展现自己曼妙的舞姿,吸引我们久久不愿归家。沿河还建造了一个休闲公园,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绿油油的草坪与相继盛开的黄色迎春花、粉色杏花和桃花交相辉映,形成如画儿般的美景。公园里被紫藤花缠绕的木质长廊下的长椅上,总会有一些唱黄梅戏、拉二胡的老人们围坐着。在悠闲的午后时光,我们待在家中,便能听见悠扬的戏曲声传入耳中。

架在龙眠河上的古老的紫来桥也得到了修缮。原本危险的石质护栏被进一步加固,原有桥上的长方条石铺砌的桥面得以保持,桥上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显示出了它厚重的历史。龙眠桥、杨桥、彩虹桥等一座座桥梁相继建成通车,便捷了交通,也让原本单调的城市规划增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在对龙眠河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同时,桐城作为一个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文都”,河流的整治也固然是要展现“文都”的精气神。河滨小道的墙壁上布满了石刻壁画,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人物形象在上面栩栩如生。往来游人不仅欣赏了自然美景,对桐城的文化底蕴也有了更生动的了解。

龙眠河作为桐城人民的母亲河,一路陪伴着我成长。自儿时开始,每到夜晚,我便总会跟家人一起来到龙眠河畔乘凉,微风习习总能带去身上的燥热。散步于河边,看着墙上的石刻壁画,我们常常提醒着自己的家乡是一个文明古城,养育自己的这条母亲河叫做龙眠河。

龙眠河经历了计划建设初期由于国内发展经验不足而带来的伤痛,也享受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良机,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与人民的热切支持下逐渐恢复了原有的样貌。它见证了桐城这座小城镇一步步从一个落后的小县城在改革的春风下逐渐撤县设市并成功评选为全国文明城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龙眠河的孕育下,众多名人也都与桐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明清时期的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正是由桐城兴起,晚清文学家吴汝纶、黄梅戏大家严凤英都生于桐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在我的母校桐城中学就读。龙眠河见证了一代代桐城人逐步踏出这个小城市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龙眠河作为母亲河,对于我们桐城人来说,早已不是河流这一简单的物像,它更像是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挚友。它一直陪伴着我们从襁褓中的婴儿逐渐成为一名新时代新青年,陪伴我们步入社会、走向未来。即使未来的我们可能会远离家乡去往更广阔的世界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心中总会挂念着这样一条河流,它代表着我们梦想最开始的地方,时刻提醒着我们心系故乡、不忘初心,坚定拥抱美好的明天!

(本文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附:

“青史红史照我心”是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教育教学创新项目(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党支部的党建创新项目、中国近现代国情研究的所科研创新项目、中国近现代史教研部的社会服务创新项目),最早在全国明确地提倡以“小四史”书写促进“大四史”学习教育,并加以实践和研究。上世纪60代初党和国家号召群众书写“四史”(厂史、社史、村史、家史等),当前党和国家要求党员干部学好“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将其区分为“小四史”(内容稍有变更)、“大四史”,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意是充分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将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总结升华,进一步与全国广大师生和同道共创、共享。项目得到了学校领导、学院和学校宣传部的重视。

在把握“大四史”总体框架基础上,从“小四史”着眼,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小四史”书写促进“大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历史发展潮流(历史观)和青年人生选择(历史感)的结合,提升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也符合信息时代老百姓写史的潮流,可以在情感和精神上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指导学生书写“小四史”,促进“大四史”学习教育。具体写作方案如下:(1)为与自己密切关联的老百姓写史。要使“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能够成为对大众进行日常生活教育的生动、具体、感染的工具,必须是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和目标指引下,忠实地记录与自己密切关联的劳动人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迹。(2)在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发展进程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写作。“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虽然从厂史、区史、村史、家史等小处着眼,但是写史的人眼光却要看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因为任何一个厂、区、村、家都不过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角落和缩影,而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只有联系到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风云变幻,才能理解一厂、一区、一村、一家的人的探索和奋斗,才能准确把握百年或千年大变局中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境遇。百年中国看上海,这里非常有条件做“大四史”和“小四史”的结合。(3)“青史红史照我心”项目可以重点突出新中国部分,尤其是劳动群众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思想观念转变等某一方面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此次人民抗疫战争中,厂、区、村、家等小的单位所表现的家国情怀、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chunhuaa.com/ychfz/8688.html